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菲菲 《社会工作》2011,(14):71-73
文章采用结构式与准结构式访谈,非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在物质与精神上处于一种"无根的漂浮"状态,流浪乞讨现象的生成存在"推力驱动型"与"拉力牵引型"两种机制,解决流浪乞讨现象的根本在于弱化与消解这种"推力"与"拉力",增强社会对他们的附着力,让他们"扎根"于社会,由一种漂浮状态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
流浪乞讨现象沉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乞讨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和不安定因素。流浪乞讨者窜街下馆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这份来自街头、餐馆的调查,揭示了目前城镇流浪乞讨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也体现了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格尊重。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后,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空间比过去宽松了不少。而职业乞丐利用救助站骗助及他们成群成批涌上街头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探求》2016,(3)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呈现敏感性、复杂性等特点,现行管理模式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以广州为例,重点分析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从行政救助到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现行救助管理模式,深入探讨构建政府、社会力量及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救助管理模式之实践路径,以更好地促进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艳  韩冬 《社科纵横》2008,23(5):93-94
近几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社会问题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面对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效遏制恶意或违法的乞讨现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如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规范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状 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称《细则》)以来,流浪乞讨现象和救助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 在城市的繁华地带,乞讨人员明显增多。以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芝 《探求》2008,(3):51-54
在对流浪乞讨的管理措施从收容转为到救助的背景下,城市乞丐明显增多,一些不良乞讨现象逐步加剧,甚至愈演愈烈,流浪乞讨问题已日趋成为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一个“顽疾”。本文主要从城市流浪乞讨的现状入手,剖析流浪乞讨的特点和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为政府合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有效治理流浪乞讨川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7,(9):61-62
长春市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将本地流浪乞讨人员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同时,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方面,除了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街头劝导,进行心理疏导和正面引导外,还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未成年人的专项救助。对确实无家可归评丧失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后可送往社会福利机构供养。  相似文献   

9.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根据流浪方式可以分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生活有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前者是指完全符合<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四个条件的单纯流浪者.  相似文献   

10.
张永 《社会福利》2010,(3):60-61
江苏省徐州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在承担“三无”、城乡贫困精神病人和社会福利机构成年或孤儿智障的救助救治任务同时,还担负着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救助救治任务,年均救助流浪乞讨精神病人600多人次。多年来他们用真情与爱心为流浪乞讨精神病人构筑了一座爱心驿站,被社会誉为“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家”。  相似文献   

11.
走近乞讨者     
韩恒 《社会》2001,(9):39-40
乞讨是人们在极端贫困下所采取的谋生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 ,乞讨自身属性发生了变化 ,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 ,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赖以生存的手段 ,而这些人并不处于生存危机。作者在描述乞讨者生活的同时 ,也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城市职业乞丐现象透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管健 《社会》2004,(6):54-57
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施行,原《城市流浪 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中国实现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但不可否认的是,《办法》施行后,流浪乞讨人员反而在增加,尾随纠缠,拦截路人的强行行乞也有抬头之势。一时间,救助管理站叫苦不迭,尤其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职业乞丐”在处置中成了“烫手的山芋”。职业乞丐以乞讨为生存的方式和谋生的手段,甚至一些人以此为自己发财致富的捷径。他们当中有以个体为主的,单靠个人行为以此为生;也有人群自发组织起来,形成现代版的“丐帮”;更有甚者买卖残疾儿童,唆使  相似文献   

13.
吴洋 《今日辽宁》2007,(3):68-71
慕容博道:“爹爹给你取名,用了一个‘复’字,那是何含义?”慕容复道:“爹爹是命孩儿时刻不忘列祖列宗的遗训,须当兴复大燕,夺还江山。”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救助以“到达救助站”为界分为两个阶段,郑州模式等从后半段为建设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提供了借鉴,同时上海的“中途宿舍”等计划为前半段提供了参考。本文将以南京救助管理体系为例,讨论社工在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不同阶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泰州市救助管理站三年内登记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分析归类,流浪未成年人大致分为四类:贫困型流浪、教育问题型流浪、家庭问题型流浪、主动型流浪。在心理救助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运用提供社会支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改变不良的认知以及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等方法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16.
乞丐,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旧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对城市乞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本文以北京城市乞丐的救济与治理为例,探讨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城市乞丐采取的多种救助政策与措施及取得的巨大成效。通过思考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对城市乞丐的救济与治理政策,从一个侧面来观照当时的新政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1928年至1937年间,乞丐问题成为北京市政府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在北京官方力量的推动下,北京乞丐救助机构及制度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急速的变革与发展期,加之"教养结合"现代施救理念的实践与应用,北京乞丐救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救助经费经的严重短缺又制约了北京乞丐救助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这一时期北京乞丐救助事业呈现出一种救助体制及救助理念的先进性与救助实践滞后相矛盾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