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杨昊  王宁 《河北学刊》2022,(4):126-133
孙犁“最喜爱”的抗战小说以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为背景,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乡土色彩中包含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呈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战的需求。在抗战风云下,乡土的风物、习俗以及文化性格生发出新的内涵。孙犁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离不开乡土文化赋予的力量与风采。他的小说诗意地呈现了抗战时期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在194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孙犁将时代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西部作家集约式地进行生态小说的创作,形成了新世纪文学地理中的西部高地现象.西部小说这股"绿色"风潮的背后沉潜着支配性问题结构.多年来,以乡土为审美标高的西部小说,在新的文学场域中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境地,作家出于自我认同的身分焦虑而向生态主题转场.对时代主题话语表达诉求的西部文学传统以及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底色,也是引导西部作家进行生态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论湘楚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昊 《船山学刊》2006,(3):52-54
湖南的地域文化——湘楚文化与新时期湖南小说创作有着难以分离的亲缘关系,形成了湖南小说创作明显不同的审美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湘楚文化血液凝聚成的浓郁的浪漫风韵;二是“经世致用”学风哺育下的广阔的政治视野;三是边缘文化地位潜质中的执拗的乡土情结对新时期湖南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土小说与俄罗斯、波兰文学石薪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驱者鲁迅曾多次谈到,是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小国文学触发了他致力于农村题材的创作。他说:“我常常想:俄国文学是伟大的‘乡村文学’。并且想:果戈理更其是首先的一个人。我的比一切的国度的文学,更爱俄...  相似文献   

5.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新时期文学,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在叙事人称上的变化就非常丰富。这是文学作为艺术进行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突破。从叙述人称的变化,考察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变革和发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新型新事人称的兴起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梁》,这篇小说中“我奶奶”的叙事人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常常遇到这种“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等“我XX”的叙事…  相似文献   

7.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意象因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学特征。意象因袭使抒情文学在题材、表现模式、情韵格调等方面都表现出崇古复古的倾向 ,中国文学史上“拟古”作品的大量出现和“复古”文艺思潮的屡次兴起便是一个明证。而复古的价值取向又诱使文学表现上自觉不自觉地拟古复古 ,并开始超越抒情文学领域而向叙事文学浸染。怀古主题所建构的创作与接受心理 ,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成熟 ,已多方面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相似文献   

9.
论魏润身的文化小说霍秀全在当前文学创作不很景气的状态下,北京文坛悄然淡出了一片新的小说景观,并正在引来人们日渐专注的目光,那就是魏润身的小说创作。魏润身的小说世界其实是颇斑斓的。他在生活的画布上描绘着文学的“通景画”①。第一扇被推开的是传统文化小说之...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12):116-122
《中国新文学大系》作为“整理、保存、评价”五四文学的重要选本,推进了现代乡土小说经典化以及乡土批评与研究。继1920年代周作人、茅盾等引进、界说“地方色”“乡土艺术”等概念后,《大系》最终确立了作为类型研究的“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术语,也呈现出鲁迅与茅盾对此的认识差异。《大系》对乡土小说文本的遴选、《导言》的批评推介以及《史料卷》对乡土小说家的评价,成为以后现代文学史叙事和相关研究的重要依凭。从《大系》可以看出编选者审美观与文学史观的异同,其中某些遮蔽、局限或偏见恰恰体现出“五四”一代在1930年代新的文化权力场中,借助经典遴选对新文学正统地位以及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抬头,台湾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是台湾人民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开始是政治经济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其影响,却是深渗于思想、文化、科学、文学等方面,特别是文学方面受影响最多,其成就也最大。””尤其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最深广,成就最显著。现代台湾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现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一、现代台湾小说深受中国大陆小说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巴金、老舍、…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市场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形成了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各种文化现象。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已经深深打上了市场文化的烙印。新时期的湖南小说,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好地适应了市场文化下的人文意识和社会理念的变迁,既反映了湖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又与湖南经济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以“湘军”独有的品格叱咤当代文坛。湖南小说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艺术地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市场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湖南小说以“湘军”独有的品格在当代文坛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尤其是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在高扬作家主体精神、探求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意识的整合、艺术地适应市场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贵州作家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此种迹象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既是对此前贵州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又奠定了90年代贵州小说发展的基础,意义重大.本文有鉴于此,特对80年代后半期的贵州小说作一回顾和论述.众所周知,1985年,文学界已经呈现出异彩纷呈,多元发展的态势.各种新的观念、新的手法涌入文坛,以至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批评家们已再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语词来概括当时的文学现象.这一年,不仅以贾平凹、阿城、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民族文化派作家的寻根小说崛起了、刘索拉、徐昆等人的新潮小说也在此时推出,市井小说、纪实小说、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感觉派小说、自称“玩儿”的小说、性小说、乃至不打标点符号的小说等等,都已出现.这股迅猛发展的文学主潮,无疑地与当时掀起的“文化热”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贵州小说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生活,使他们的创作获得了新的超越,并且将整个贵州小说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新潮小说与大庆石油文学之间存在着交叉点,这个交叉点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创作领域,从广义的文学影响来分析,诗歌、戏剧等题材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新潮小说的创作方法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艺术层面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意象内涵的拓展上、文本话语的表述上等三个方面,把大庆油田的地域性、乡土性和文化的与时俱进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进了大庆文学的外部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与鲁迅传统的关系最为密切,数十年来,虽几度变化,对所谓“国民性”的探索则是贯彻始终的.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苦摸索之后,终于清醒地看到了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化——现代化的曙光,开始大踏步地由传统文化向工业文化迈进.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心理大动荡、大调整的时期,整个民族文化心态试图从自恋情结中解脱出来.由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在东西两种文化和文明的冲撞下,一种难以名状的时代焦灼感则自然产生,乡土小说作家在当今纷繁眩目的经济改革大潮中,在工业文明和商品文化对农村冲击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失去了价值叛断的标准.在“寻根文学”作品中,新一代的青年人以其新  相似文献   

18.
西北乡土小说的精神内涵许文郁一中国的乡土小说大致由鲁迅那一代人发韧,以王鲁彦、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为代表的乡土小说流派,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力的文学流派。继而又有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田园诗风”的乡土小说,以其对自然人性的沤歌和独特的审...  相似文献   

19.
四川作家群反叛、张扬、追求自由、注重个性的共有特点,正是地处西僻、远离正统文化、道德理性负轻的巴蜀自由、反叛的文化传统使然。巴蜀文化精神不仅从方方面面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塑造,也对四川现代乡土小说文本施加着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它不仅是小说文本内容的母性渊源,也对小说文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至巨,如“龙门阵”风习与小说的故事性叙事,方志意识与小说的地域指认等,皆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日记体小说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股创作热潮。“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它的叙述主体是“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提供了反理性、反常规的审视角度;它以人物的情绪脉络为结构,是“片断中倾吐的心灵絮语”;它的叙述时间是“此在中体验的进行时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生活;它以“封闭中内省的我———我自诉”为聚焦方式,给予隐秘灵魂最深切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