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著名作家卡夫卡在长篇小说<城堡>中对女性做了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粗略地分析了其中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各自不同的命运以及造成此等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详尽叙述并讨论了女性问题.分析极为精确和深刻,同时作者也表明了自己对待女性的态度: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注定只能屈服于男性,接受社会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和弱势身份,这种自我接受和放弃使得女性默默地忍受着男性的压迫和歧视,也放弃自我解放的希望.这不是某个女性的悲哀,而是这个集体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姚辉 《社科纵横》2008,23(10):90-92
鲁迅小说中有关母亲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一样的创作心理.本文从鲁迅小说中有关母爱内容的描写,分析出鲁迅心理孝与怨的情感矛盾;从母亲形象的命运书写,透析了鲁迅悲恨交加的心理情结;文章从系列论证中,告知人们,造成母亲们悲剧命运的深刻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焦兰周 《社科纵横》2008,23(5):106-107
<小城靓妹>把女性置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动中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中,透视女性的命运沉浮及价值取向,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迷惘、困惑.通过女性的情感变化、命运沉浮反映和表现社会及伦理的"震荡",并对此作了深刻的书写,蜕去了高雅文学悲观和绝望的色彩.高雅文学的尖锐、深度和通俗文学紧张、快速的节奏在<小城靓妹>中得到比较好的实践.巴乙和世隆剔除了高雅文学的弊端,坚持了通俗文学的优长.  相似文献   

5.
蔡建萍 《社科纵横》2006,21(3):107-108
方方小说题材广泛,在思考及描画城市平民、知识分子两大类题材的同时,并没有搁置对人类其他生存主题的思考,如女性主题。方方通过几个中篇对女性———知识女性、农村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命运进行了书写,继续着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她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权为核心的等级制社会,封建制度下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决定了男女两性之间特殊道德关系的形成,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其存在价值只有在服从并保障男权永远至高无上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吴组缃的<菉竹山房>通过二姑姑的人生悲剧真实再现了旧中国男权社会的黑暗现状,并触及女性悲惨命运的最触目惊心之处,多角度地批判了封建顽疾对人性的禁锢、生命的摧残.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作者首先从女性视角对畸形的婚姻形式--冥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封建婚姻制度就是扼杀无辜生命的祭坛.其次,从政治的层面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指斥,深刻揭示了宗族观念对男权的强化最终使女性成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再次,从人性的角度无情鞭挞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反人性,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奴役女性的精神枷锁,从而彻底否定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与张贤亮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都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在特殊社会历史时期落入生活困境的两位具有魅力、引人深思并富有诗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苔丝形象仍然摇曳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尽管时空变换,黄香久独具风姿的形象仍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熠熠生辉。她们在和谐、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内心充盈着女性的浪漫情怀与欲望表达;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在经历了生活的挫折与不幸后,她们仍然追求真挚爱情与灵魂的高贵。作者在作品中也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进行了悲剧性的宣泄,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了解之同情",突出了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苦难命运的主题。作者在演绎女性悲剧人生的同时,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情感中的浪漫与感伤及女性生活的现实作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阐述,从而印证了中西方作家共同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崔应令 《社会》2009,29(2):79-98
传统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自我是无主体性的“他性”存在。现代女性主义的批判指出,女性自我是有主体的,但这种主体本质上是女性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本文基于对恩施双龙村女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提出了“女性自我是情感主体的自我”的观点,这种情感主体的自我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情感主体的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在对相关他人命运的关心及对他人无功利的或弱功利的付出中,为乡村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二是女性在感性的率性行为中,突破了既有的习俗与规则,为乡村社会的变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立春 《学术交流》2008,11(4):150-152
凌叔华崛起并成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当时的冰心、庐隐等齐名.她以准确描写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而赢得美誉.30年代她又作<女人>和<小哥儿俩>两本小说集,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描写的新女性更是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探讨.从这些新女性的命运角度探寻,我们把她们分成两类:争取独立的新女性和复归故道的新女性.在这些新女性身上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又体现了女性争取独立话语权过程的艰难性.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凌叔华关于女性的创作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她的创作体现了五四以来对"女性解放"问题思考的延续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文学史并没有给其公正的评价.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其小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红楼梦》中妙玉是作为黛玉的虚作和潜影而存在的。曹雪芹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二人的身世、叛逆性格、悲剧命运等方面,成功地描写了妙玉似黛非黛、真真假假的潜影形象.本文作者也从这些方面论证了妙黛一体的潜影说.  相似文献   

11.
宋桂珍 《学术交流》2006,(2):168-170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鲍军海一部《三国演义》在着笔描写众多男子隶功立业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的妇女形象。虽然除貂蝉、孙夫人外大多着墨不多,但却同样轮廓分明。对这些妇女的描写,有人认为,书中的女性“掉进了以权、忠、义为中心的男性中心”,是女性意识相...  相似文献   

13.
美女经济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湲 《学术交流》2005,(3):145-147
改革开放以来,美女经济逐渐升温。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弊端。主要为:误导了美的内涵,以女性的生命风险牟取利润;造成女性的“阶级分化”,强化了因容貌而产生的人格歧视;对推进男女平等的社会进程构成极大障碍;有悖于科学发展观,为社会的协调发展埋下隐患。鉴于此,全社会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划清美女经济和美丽经济的界限;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并规范美丽产业;妇联组织应致力于维护女性的发展权利,消除性别歧视;女性自身必须增强主体意识,维护人格尊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蔚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即是一个明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杰作。作品问世虽已近70年,但主人公莎菲精神人格的现代内涵,小说独具的审美价值,仍激发着研究者探索的热情。本文作者认为,爱作为莎菲的宗教式信念,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受“五四”精神洗礼后发生的深层心灵苏醒。莎菲对真正的爱的理解、感悟和渴望,给她拒绝被爱提供了精神条件,而被爱作为对传统女性“以色事人”命运的人生写照,既是对女性人格和价值的漠视和消融,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男权意识无限膨胀所导致的两性自我价值确证的艰难。拒绝被爱是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大胆抗争,是现代知识女性独立人格的伸张。同时也意味着,只有在更高起点上寻求和选择真爱,女性的人格和价值才会最终实现,不再重蹈被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刘梅 《学术交流》2004,(7):132-134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沉浸于情爱市井的表层描述,还是对生活、对世界、对人性和命运的密切关注,都是时代和社会造成她苍凉、悲怆心态的反映。通过阅读她的小说,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反映人物心理、设置矛盾冲突时,特别是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举止中无不深深地烙印着这一鲜明基调。只有从这一基调出发,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解析她思想和性格的本色,才能更透彻、更深刻地体味她小说作品所蕴涵的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玲 《学术交流》2004,(6):149-151
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她的作品展示了美国南方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的艰难,歌颂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坚韧、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德。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再到成功证明自我的过程。女性在妇女运动的发展中对旧的传统意识的反抗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7.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6,(11):111-114
鲁迅是最关注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典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呐喊》《彷徨》中不同类型、各具特色但命运无不凄苦悲惨的女性人物,分析妇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她们的愿望、要求,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4):109-113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萨克雷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名利场中的种种丑恶,表明追求名利未必得逞,到头来还是落空。即使如愿以偿,也未必真正幸福快乐。从生态女性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来看,小说主要把男权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歧视联系起来,在反对男权压迫与支配的斗争中寻求解放女性的出路。这部小说不仅女性主义色彩愈加明显,同时萨克雷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与人的关系,萨克雷的社会生态意识亦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部小说中,他把女性命运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从而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曲生命的悲歌--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社科纵横》2006,21(6):103-104
果园城中有三类女性:一类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认命而不争的女性,一类是聪慧多情,虽未“出城”心中却涌动着不羁梦幻的女性,一类是灰色女性。师陀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尤其是社会悲剧中包裹着的人性悲剧的书写,揭露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自然、非人性。果园城中女性书写的魅力来自于师陀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一名游子深沉的怀乡情结和家庭没落命运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意识互相纠结,呈现出的对待女性悲剧人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最敏锐的神经与多棱镜的文学,它的繁荣程度,是历史变革合力之大小和社会文明程度之高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并且,“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的话,那么,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对女性的处境、遭际、命运,前途的描绘与揭示得深刻与否,自然又是文学繁荣程度的重要标记。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塑造出一批色彩缤纷、各具个性、映照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生动地反映出现阶段妇女解放的程度和在解放过程中所遇到的严重障碍及其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形象地反映出我们社会的解放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