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儒家传统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莉颖 《学术交流》2004,(11):15-18
儒家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精华的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儒家优秀传统道德遗产,将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要求与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如,"天下为公"与现今提倡的无私奉献、"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与忧国忧民、"仁爱"精神与关心他人和集体"恪守信誉"与诚实守信、崇德重义与大学生文明修身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3):24-26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它承载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孝道的弘扬和发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孝道的精华。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典型优秀代表,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少不了孝道意识的教育,孝道文化在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书法意象说     
钟明善 《唐都学刊》2008,24(2):92-102
中国书法是用中国人特制的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其本质特征是意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道、易为核心,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同时融合了外来文化思想的精华,其内涵的主体是道与易.  相似文献   

4.
网络应用中的传统道德遵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翔云  杨扬 《探求》2006,(5):69-71,63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的思辩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方面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现实与网络的关系,对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网络虚拟交往病症的根源来自于现实。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并反思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盛书刚  孙永怡 《探求》2005,(5):78-79,52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最大的新亮点.由20个字、10个"德目"组成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凝聚了"三德"、"五爱"精华,完善了道德规范体系,有利于亿万公民践行,搭建起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王艳玲 《唐都学刊》2011,27(6):47-49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一直被传统教育奉为圭臬,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新时期,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窘境,如何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的熏陶与培育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孙蕾 《唐都学刊》2003,19(2):84-86
中国西部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电影西部片的诞生与发展圣地。致力于中国西部片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前赴后继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 ,已经创造了中国西部片自然与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0):174-178
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笔者利用甘肃Z高校998个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干部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差异性,而生源地、所学专业对国家认同的差异不显著。为此应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王丽琦 《社科纵横》2011,26(1):76-78
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内在精神自发、自觉的学习活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较之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更能彰显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文章通过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道德学习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解读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问题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积极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机制,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1.
黄朝勇 《学术交流》2012,(3):188-19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再一次强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等院校必须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通过荣辱观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和道德层次,从而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为关键是要尽快科学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建构大学荣辱观教育体系,包括建立教育工作体系、编制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系统化方案、制订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与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建构全社会荣辱观教育体系,包括宣传文化部门全面负责用先进文化引领荣辱观的教育、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负责加强社会良好风气的建设、新闻传播部门负责价值导向的宣传与普及、共青团组织负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活动的组织、妇联组织负责家庭的荣辱观教育工作等五个层次齐抓共管,形成科学完整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伦理的“礼仪之邦”。本文认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思想和传统主要可以概括为“尚德”,“明德”,“用德”三个基本方面。“尚德”即对道德的崇尚和追求,它反映了古人对道德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明德”,它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内容和道德规范的理解与确认;“用德”即将知之德付诸行动,它体现古人关于道德实践的基本准则。本文以为总结和继承古人“尚德”,明德”,“用德”思想合理成份,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文化滋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大学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的契合点,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精髓,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多渠道的作用,提出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10):124-128
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历久弥新的一种精神财富,在当今仍然彰显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正确认识它对于当今中国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出发,分别阐述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负面的文化价值观作了分析与批评。  相似文献   

15.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既赋予传统"知耻一之心以新的时代内涵,又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创造出高度先进的精神文明体系,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简言之,就是我们祖先沿袭下来的道德、思想、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为稳定的社会因素,体现在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动方式等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世代相传.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信息系统,经过多次重复,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类社会关系实践中得到积累、固定和传播.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文艺界、理论界中,正在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进行反思与重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智慧的觉醒。值得指出的是,在这股热潮中,还存在着一些偏颇,有些论者,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文化道德的优劣之处评头论足,然后就当前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发表高见宏论;却无暇顾及或很少注意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道德与现代文化道德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关系如何,传统文化道德对现代文化道德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现代文化道德对传统文化道德又有多少发展与突破,如此等等,因为忽略了这个问题,使得某些貌似高深的治国方略,显得远离实际而空疏迂阔。我们认为,只有既研究传统文化道德的特征、优劣又研究传统文化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作用与消长、变形,然后或许才能拿出一些切合实际、确定可行的文化道德改造重构的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谭培文  秦琳 《创新》2016,(6):5-11
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研究,对当代提升中国道德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孙中山一生筚路蓝缕,颠覆了满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话语权,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话语权,第一次争得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道德话语权。孙中山提出的"国族"概念,开启了爱国主义道德话语的先河,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方法对当代中国道德话语权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孙中山的资产阶级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来造就。邓小平首先提出全新的"四化"人才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与专业化,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但是,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仅有"四化"人才还远远不够,必须把这个标准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四有"新型人才模式,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想是根本,道德是准则,纪律是保证,文化是基础。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王江兵 《社科纵横》2012,(3):217-218
当代青年的道德危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道德构建面临着诸多矛盾困境,笔者提出了把青年志愿类社团建设作为探寻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新契机的观点。青年志愿类社团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构建目标、道德实践途径和道德人格建设,契合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的需要,有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构建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