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档案起源问题诸说概览 解放前的旧档案学,对此问题涉及不多。建国以后才比较明确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早在50年代中期,就有过“档案和档案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和“只能是社会的产物”两种观点的交锋。从当时和以后发展的情况看,“阶级社会产物论”占了主导地位,为档案界多  相似文献   

2.
法的本质属性及法的起源与消亡等问题,是法学理论中的重要基础课题。近年来,法学界对此争论十分热烈。其中,对于法是否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而是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都具有的社会规范,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对玛雅早期阶级社会的性质,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属于“原始的”或“远古的”(即原始公社)发展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该社会属于一种新的前所未知的对抗性社会(对其性质无一致意见,连名称也其说不一:私有的阶段,或封建奴隶阶段,或原始封建阶段,或公社专制主义阶段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古代东方、热带非洲和哥伦布前美洲早期阶级国家属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最早的国家组织起源和发展紧密相关的是早期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据苏联和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古代的国家组织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与阶级和阶级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民族问题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施民族平等.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随着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差别的消失,民族最终将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5.
典型的共性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的共性问题,是典型诸问题中最复杂、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从五十年代何其芳同志和李希凡同志关于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争论起,到近期讨论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有分歧。二十多年来,对阶级社会文艺作品中典型的共性的看法,基本上分两派,一派主张典型的共性就是阶级性,一派认为典型的共性不全等于阶级性。我们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我们觉得,从五十年代后期起,有些文章论述典型的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就存在某种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把那套简单化的“阶级论”推到了荒谬的极端,把它当作扼杀文艺、禁锢思想的一根大棒。文艺作品中只要写一点复杂的感情活动,就被扣上“人性论”的大帽子。有的同志只因为提出文艺要表现无产阶  相似文献   

6.
印度社会以复杂性和多样性著称.从社会分层角度探究印度社会是厘清印度社会的一个捷径.分析印度社会分层历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一是从阶级阶层的角度.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反对上述截然两分的观点,并试图从种姓制度与阶级阶层之间交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印度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印度社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摩尔根为代表的对史前社会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重大发展,为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对阶级社会以前的史前社会的认识是朦胧、模糊的,这影响到唯物史观一些具体观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晚年在认真研究了当时一系列文化人类学著作之后,找到了科学分析史前社会的正确方法,真正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科学地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暂时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8.
商鞅变法以后,封建制的秦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如何? 这是研究战国、秦汉史中的重要问题。自一九七五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后,中外学者在不少著作中触及到这个问题,但分歧很大。这里,主要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结合有关文献,对统一以前秦国礼会各阶级的状况,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法学界大都认为,国家与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对此,本文并无异议。但是,法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把这种阶级矛盾具体说成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学基础理论》在谈到法的起源时就作如下论述:“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由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在思想感情上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看法也有了根本的分歧。这自然使过去那种反映全体氏族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习惯无法适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兴的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有必要,通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新的行为规则,……这种新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本文试图提出一点与流行观点不同的看法,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0.
美术的起源是美术史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探讨美术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类的洪荒年代。美术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及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是人类争取理想生活的一种手段 ,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起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国家的起源,的确是一种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经典作家精辟地指出,生产力是国家产生的终极原因,而阶级对抗则是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当氏族社会被分裂为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时,为了使这些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经常的强制机构不可。”国家被发明出来了,国家是阶级对抗的直接后果和具体体现。然而生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文明”的含义在古代社会里就是阶级社会的起源。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起源,国内史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商代。日本著名学者贝冢茂树,一九七七年在他的著作集第四卷《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的补记中也说:中国文明的形成时代,应定在由青铜器、宫殿基址和原始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商代前期。①究竟如何确定中国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水平的必然产物,它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杠杆,又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因此社会分工的规律乃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所共有的一般规律,文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就是建立在社会分工这一共同基础之上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首次科学地概括和论证了人类由“野蛮”到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学术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旧时学者论及这个问题,多表现出简单化的倾向.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说:“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这是较早论及戏剧起源的记载.近人许地山则认为中国戏剧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受印度梵剧影响而产生,对此,他著有专文《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一书力持中国戏剧的表演形式是模仿傀儡戏而产生这一观点.至于“优孟衣冠”为中国戏剧的源头更是旧时一种最普遍的看法.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是中国第一部戏曲史,在这部书中,王国维探讨了中国戏剧的起源.王国维是如何论述中国戏剧的起源呢?  相似文献   

15.
英国文化研究在其早期发展历程中从未远离过"阶级"这一视点,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等代表人物都将英国工人阶级文化作为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但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种族、性别、身份、消费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对阶级问题的忽视导致了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锋芒锐减,难以推动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1990年代初以来,"阶级"分析视点逐渐在英国学界复兴,众多学者通过对社会文化现象的阶级分析,力求重建文化研究与当代政治生活的紧密联系。反观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们也应超越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微观研究和审美观照,拓展社会政治的整体化视野,更多地关注底层生存状态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家相对独立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国家理论中,我们历来突出的是国家的阶级属性,而对于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则很少作出恰如其分的说明。传统的国家理论所存在的这种片面性,妨碍了它准确和较有说服力地解释当代社会的国家现实。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在本世纪70年代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中关于国家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并根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现实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本文准备对马恩著作中多处论及到的关于国家的相对独立性问题作一综合的思考,并与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相对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满族早期社会的阶级构成中,包衣阶层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包衣问题又一直为满族史和清史学界所关注。但是,人们对包衣的认识和了解大多停留在对其概念的解释上,在同行学者的著作和文章中,虽然有些涉及到包衣的性质问题,但毕竟不是专文论述,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包衣的起源、来源、服务范围、身分地位及其性质诸问题,作一较全面的考查,力求反映包衣阶层真实的社会面貌。不过,因为有关早期包衣的历史资料所见不多,加之包衣的定性问题涉及到早期满族社会的性质,而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又各持己见,观点不一,因此,在这里,我只是博采众家之长,略抒己见而已。还望各位学界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满洲早期历史上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满洲”族各的含意和起源。许多学者研究过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没有一种能从语言学的或历史的观点作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来。所有这些说法都是精心考订、详细探讨过的,例如1926年郝爱礼(Erich Hauer)即提出了他的看法。因此,本文仅限于涉及  相似文献   

19.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 ,阶级意识泛化 ,文学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文学研究中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矛盾等话语逐渐退隐。那么 ,文学研究与阶级 ,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与阶级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结合汉魏文学的历史予以探察 ,本文认为 :阶级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阶级社会中的文学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对文学中的阶级性既不能夸大 ,亦不能漠视。正视阶级 ,梳理、探察文学中的阶级性是古代文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美国黑人教会的起源和社会功能的阐述,揭示了黑人教会的阶级性和在美国政治斗争中的地位。强调黑人教会是阶级压迫的产物及其阶级斗争的功能,批驳了某些西方学者将黑人教会视为单纯文化现象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