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其电影改编同样大获成功。本文从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两种媒介出发,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电影改编问题,从电影的套层结构、固定结局和镜像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性在电影改编中的表现和变化,探讨该小说的电影改编实践,并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探究了电影《英国病人》的改编过程、改编策略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指出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是将小说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移植,它既要忠实原作,又要有超越和背叛,是一种需要兼顾和平衡原作、改编作品和受众等各个方面的再创作。电影《英国病人》通过突显、弱化、嫁接和透明化等手法对原小说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使之成为适合电影这一大众媒体表现力并受到评论界和观众好评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小说《耻》200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电影无论在神还是形上都忠实于原著,仅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与小说相异。电影与小说的相异之处,既体现了电影对小说进行增删替补意义,也揭示了小说与电影两种表现艺术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它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电影中的优秀之作大多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研究小说史应该关注小说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既有探索性、趣味性又能满足大众的情爱心理期待的爱情小说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对于作家是名利双收的事,“触电”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但中国当代作家大多对电影表现出高蹈的鄙夷姿态。  相似文献   

5.
将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成电影时,凌子风导演原本构想是将其拍成一部具有原著小说风格的诗电影。从诗电影角度对改编影片《边城》进行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因导演在改编中过于注重叙事的连贯流畅,追求整体风格的真实自然,电影最终呈现的风格带有传统好莱坞特征,纪实倾向突出,缺少原著小说的梦幻、诗性气质。其去诗性求真实的改编手法导致的突破与局限,也反映出侧重叙事的传统电影语言无法驾驭诗电影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把优秀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是目前影视界很流行也行之有效的做法。《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两部由小说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 ,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本文主要是以这两部作品为例 ,论述从小说到影视改编过程中叙事的转换前提以及叙事主要在语言、结构、思维转换方面的关系 ,进而论述在叙事转换的前提下 ,受众在接受影视作品时方式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人物与情节的变化都非常大。电影有三个关键的变动,体现在对战争场面的铺陈、入殓师约翰与玉墨的恋爱、演绎数字"十三"等几个方面。为了使改编尽量真实可信,电影围绕这三个主要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叙事视角、语言、人物、情节、道具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变换。有的改编较成功,有的则难以令人信服。电影的改编,大大增强了对战争、性爱等元素的渲染,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传奇,煽情效果更强,有利于票房收益,但是艺术价值则远逊于小说原著。  相似文献   

8.
中美合作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继《大地》之后改编赛珍珠小说的第二部成功之作。此片间世的艰难过程反映跨文化创作之不易,强大耻容体现伟大作家的成功之作对艺术家的感召力。这部中国产的好莱坞电影精品其情节、主题与原作有所不同,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地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江苏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在中国影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些根据江苏作家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突出小说中的情欲叙事与身体消费,或者虚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强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改编小说主题,完成人性书写,以实现电影与市场、主流意识、导演个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与小说,从植根的土壤和背景,从对故事和主题的依赖,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开放状态,从对语言的情有独钟诸方面来看,较之电影、戏剧等艺术缘份更深。电视剧与小说结缘,相得益彰,尤其是电视剧成功的捷径。作者通过将其长篇小说《蔷薇雨》改编成28集电视连续剧并播出成功的实例对此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小说《高兴》成功改编为电影《高兴》,是2009年初比较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事件。虽然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都是传达一样的时代情绪:国民经济一体化或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整体高兴乐观时代情绪下的悲凉。然而,由于文学和传媒各自性质不同,两个《高兴》是不尽相同的。电影的成功改编是遵循了文学与传媒共通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也是文学和传媒互补的产物。正因为克服了文学文本的诸多弱点,凸显出了许多亮点,《高兴》电影才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商业和文化上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2.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1997年,背水一战的冯小刚拍摄了根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从此,他和中国电影一起以"贺岁"之名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5.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的故事层,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在叙述方式上的区别:小说和电影分别采用不同身份的叙述人——叙述人"我"和叙述人"它—他"提供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叙述人进行了不同角度、深度的反思,各显自身叙事媒介的优长。通过比较,笔者认为成功的电影改编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传统叙述人乃至传统叙事的新的媒介视角。  相似文献   

17.
巴金的小说《家》被多次改编成话剧或电影,文章主要分析从巴金的小说《家》到1956年版电影《家》电影改编中如何处理文学性和电影性的问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1956年版《家》在电影性表达中的叙事转换,文学性包括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表达方面的得与失,在具体的分析中体会经典作品改编的启示及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青年女性导演萨拉·波莉的电影作品《女人们的谈话》改编自亚姆·托斯的同名小说,自2022年12月底在欧美上映后,荣获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该片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凭借纪实性谈话场、诗意镜头语言、碎片化意象空间、叙事视角的转变等改编策略,向观众塑造了长期被父权压制、遭遇性侵后的殖民地女性群像。传统电影荧屏中的女性是为了满足和强化以父权意识形态为主导地位的电影市场,因而其所呈现的皆为父权审美欲望驱使下脸谱化的典型女性形象,而该片打破了传统关于性别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刻板思维,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女性的身份地位,对摆脱激进极端女权的社会窘境现象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说最迷人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建构诗意空间则是小说走向艺术深度的必要条件。作家通过诗意空间的拓展以及典型化和意象化的处理,使小说文体更具有诗化的倾向,使小说的意蕴更加博大,精深和优美。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现实主义革命悲剧不同,中国当代作家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2002)与当代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红色大片<集结号>(2007)深刻揭示了后革命时代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之间的道德商谈.电影<集结号>对小说<官司>的改编采用了保留、增添、改变和删除等手法.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号声真相的探询、残酷战争的展现以及象征仪式的出场三个方面.通过改编,电影<集结号>有力地强化了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在真诚性和生命观两个层面的剧烈冲突,以及二者通过修复共识而又相互依存的悲剧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