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一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小城畸人》中,舍伍德·安德森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心灵扭曲、生活压抑的女性"畸人",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由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业转化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变化。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小城畸人》反映的女性的社会生活、赋予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折射的艺术家身边的女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剖析出舍伍德·安德森男权本位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以庄子“畸人”的“德形”关系为依据,可确立“丑书”与巧、妍相对立的定义,并推导出“丑书”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进而理解“丑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由此观照当代“丑书”,可知当代“丑书”在形式美学上取得了突破的同时,却失于对“德全”精神内涵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舍伍德·安德森 ,美国新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被认为是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之一。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 ,他对美国的大作家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 ,福克纳 ,海明威等大作家直言曾经受到安德森作品的启发。在美国文学史上 ,他留下了许多杰作 ,特别是这部植根于美国土壤的作品———《小城畸人》。作者通过对小城———俄亥俄的温士堡中一群被看作“畸人”的描述 ,表达了他厌恶现代工业社会的冷漠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 ,强调生活中的美和神秘。  相似文献   

5.
探讨重复意象在安德森的小说《小镇畸人》中对刻画畸人主题所起的作用.根据查特曼叙事理论中提到的叙事三要素中的人物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利用深层-表层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意象重复,指出人物的意象重复让读者对小镇畸人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环境意象的重复和交流媒介的意象重复则是促成畸人形成的内外原因.这是人类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时经历的痛苦历程的缩影,提醒当代人要警惕类似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疾病,避免重蹈畸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6.
庄子虚拟"畸人"主要是为了便于凸显出不可言说之"道",庄子借"畸人"们"不肯以外物为事"的特征、奇特怪异的相貌以及无功、无己、无名的品德来说明: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精神的归宿,"道"作为标准具有绝对性以及"无为"作为同乎"道"之途径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二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的"真人"和"畸人"分别体现了庄子人格理想的两个层面."真人"是游于方之外的人,是庄子在黑暗现实中幻想出来的泯物我、同死生、齐是非、一荣辱的绝对自由的人格,是一种虚幻的心灵安慰."畸人"则是游于方之内的人,是庄子用以解决现世的人生痛苦,以全生、保命,求得有限自由的体现,是庄子处世哲学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以重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在创作目的上与"洞穴理论"存在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探讨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享有盛誉、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小城畸人》是其代表作。在《小城畸人》的《手》、《思想者》、《死》、《成年》等故事中,安德森成功地使用了“手”的母题,刻画了一批令人难以忘怀的畸人形象,剖析了世纪之交美国中西部小镇居民的复杂心理状态,表达了他对手的钟爱和对手工业传统的眷恋,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生活的本质。该作品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小说家安德森和奥康纳都是刻画"畸人"的能手,但他们刻画的畸人形象却有很大区别,在创作风格上截然不同.比较这两位作家在作品中所塑的畸人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人物形象畸形心态的后面,有着不同的原因.安德森所批评的社会,是那个吞没了人类正常感情的社会,而奥康纳所揭露的则更多的是丑陋的人性本身.安德森在刻画人物时,融进了不少自已的个性,他在写别人的同时也在写自己;奥康纳想要描写的则更象是一个宗教寓言,表现出一种冷静而不介入的态度,作为旁观者从远处窥视着人生舞台上的一幕幕表演。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不仅意味人类史上的变革和进步,也意味着人类的沉沦和异化。其客观实在性落到现实则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和矛盾。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讲述了幽闭丑陋的小镇上抽象、异化的"畸人"们的奇特遭遇。小说摆脱了传统美学范畴和规范的教条,抛弃"和谐与美"的审美核心概念,结合现代人的异化经验,对工业文明和启蒙理性的污秽进行了令人震惊的呈现,彰显了现代生活的困境和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存在主义的"自欺"和"自由"等理论,联系《小城畸人》中作者对于"真理"与"畸人"的态度,分析畸人形成的两个阶段:从"自欺"到"自抑";通过俄亥俄州温士堡小城的象征意义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最后离去,指出乔治的离开预示了一个新的畸人的形成。该小说集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安德森作为中西方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都全面深入地剖析了"畸人"这一群体,使我们看到了表面繁荣下的深层的社会问题。他们虽然在刻画着不同空间里的社会,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相似人群,反映了人类共同遭遇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圣经文学的渊源影响是经久不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叙事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从文本表层看,《小城畸人》与《圣经》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叙事的统一性是一种基本的美学品质。从文本深层分析,《小城畸人》与《圣经》在叙事统一性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文本人物角色的功能方面,两者都具有联结各个叙事单元的功能性人物。圣经叙事的统一性主要通过重复的模式来体现,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出现的意象、框架和主题来论证其叙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本创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的重复在《小城畸人》中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其中的词汇重复。“田野”、“玉米地”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所重复表达的意象使得《小城畸人》整书在主题和结构上取得了统一,使读者一再感受到相同的意象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强化了生活在温斯堡小城的人物之间冷落寂寥、疏离隔膜的情感,深化了全书关于爱的失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小城畸人>体现出的生态思想.本文认为小说通过描绘温士堡镇居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探究,展示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的入侵下精神匮乏,行为怪异以及欲望的膨胀,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表明作者追求自然与人和谐一致的美好愿望,从而完成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舍伍德·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刻画了一个由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西部小镇,镇上的人们行为怪异,被称为畸人,伊莉莎白是无数畸人中的一个. 借助关于疯癫形成的社会机制的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通过解读伊莉莎白在少女时期、婚姻中以及生命最后阶段的爱情,分析伊莉莎白因爱而畸的外部社会原因,警醒当代的人们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保障女性在变化的社会机制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城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冲击人类心灵的现实。作者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种种不容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习惯势力的畸人现象的根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依据文化批评,对《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进行平行研究,分析中外两位刻画"畸人"的女作家在女畸人创作寓意和创作手法上的异同。通过象征主义手法,张爱玲对丑陋身体的刻画揭示了女性活着的困境和无奈,批判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奥康纳对身体丑陋的意象书写更像是宗教启示录,揭示的是丑陋的人性本身,借以探索现代社会人性迷失的疗救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