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体验性与诗意性为特质的文化,生命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艺术则被视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诗性呈现,倡导从生命精神的维度去弘扬艺术精神。而建基于艺术活动之上的中国古代诗学范畴就必然折射着古人对宇宙生命和自身生命精神的诗意性及多维度的认知、体验、表达和升华,具有泛生命化的特征。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生命精神,能够深刻阐明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以生命体验作为自身活动的出发点,以理性的提升和审美境界性升华凸显文艺的精神价值与天地之生命精神的深切契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梦之精神分析释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对三种中国古代的梦 ,即生育梦、春梦、白日梦加以阐释 ,从而揭示出此三种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说明了中国古人的梦境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指出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科学释梦 ,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梦的神秘感及迷信心理 ,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3.
吕洪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21-23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历代统治者为了农业生产在实践上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通过设置专门的官员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通过颁布禁令和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舆论从生活起居上指导人们的实践。这些措施使古代的生态保护有利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刘启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9-103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支化精神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和伦理政治两大思想特征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造物活动。器以载道,中国古代造物艺术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物的文与质、人与人和谐有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蒋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2):52-60
诗歌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人生意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认。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些不同的体认不仅构成中国传统诗歌价值观的多个层面,同时也形成中国古代对诗歌人生意义认识的阶段性。具体说,就是由"不巧之盛事"、"其文在即其人在"、"以诗为性命"到"文字流传胜子孙",人们对诗歌人生意义的体认愈益向人生本身回归,并最终影响到文学批评的观念和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6.
曾繁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5)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环境监测指标虽然涉及多个方面,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考虑居民对城市环境和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指标。选用绿色环境满意度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在全国8大区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个城市的11 689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满意度由高到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昆明、成都、北京、上海、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兰州、广州;生活满意度由高到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成都、哈尔滨、昆明、乌鲁木齐、北京、西安、上海、兰州、武汉、广州。不同人群在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来看:女性对环境和生活满意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年龄越大,对环境和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工人和农民的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最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对环境和生活的满意程度越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环境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汉族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少数民族;在某个城市居住时间越长,环境和生活满意度越高。总体而言,中国10城市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整体偏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10个城市中,昆明、成都的环境和生活满意度都靠前,兰州、广州的环境与生活满意度都靠后。 相似文献
8.
罗建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人生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基本关系。中国历代思想家对此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 :人格乃安身立命之最贵 ,仁信乃为人处世之根本 ,公忠乃善待社稷之核心 ,知天乃持续生存之前提 相似文献
9.
黄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5):31-37
关注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代有其特定的价值。缺少乡村的推移力和城市的吸引力,中国古代的"乡下人进城"是在封闭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下人个体的、分散的、随意的实践行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叙述相对冷落"乡下人进城"这一话题的一切表现,都可以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已有的古代文学叙述则表明:城市的繁荣进步离不开一代代进城后飘泊无依的乡下人饱含辛酸的奋斗和努力。由城乡差别决定的乡下人的贫困、闭塞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难堪别扭,很容易被具有优越感和强势话语地位的城里人看到并加以夸张放大,以至于"乡下人进城"这句话竟成为嘲笑乍一进城的乡下人的俗语和口头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古代城建史上,雨水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从雨水利用的思想与观念、规范与制度、方法与技术三个方面可对古代雨水利用的经验和智慧进行梳理,总结古代雨水引、蓄、留、排的方法和技术,这些经验和方法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建设海绵城市应视雨水为资源,以留蓄、积存为主导,建立系统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链,同时,还应将雨水利用与景观的规划设计相结合,共同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