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民营企业中存在的信用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提出了解决民营企业信用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营企业的发展与信用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用环境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民营企业的信用建设尤为紧迫 ,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用环境还受到诸如体制、法治、金融、产业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对此 ,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的重要性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 ,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 ,为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南省民营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这固然与我国改革的起点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河南信用制度建设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同时还涉及道德建设、法制建设、政府行为规范化建设等诸方面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法律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的基本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直接融资平台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为间接融资。但是 ,历史形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局面和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 ,加上我国社会信用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 ,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货币政策的逆向冲击和近来各大商业银行陆续上市的趋势 ,进一步加重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应改革金融部门现有的机构设置 ,开发新的金融品种 ,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同时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健全法规制度 ,规范社会信用 ,建立适应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努力拓展中小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用银行信用与民企信用的亚匹配来解释:当链接银行信用和民企信用的某个环节出现断裂,两类信用则发生不匹配现象,从而导致民企融资难问题.因而,要有效治理民企融资难问题必须在商业银行、民企、政府三个层面上采取有力举措.就商业银行而言,应完善信贷金投向结构、优化信贷管理机制、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就民企而言,应强化信用意识、规范企业管理、分流贷款需求;就政府而言,应加快民营银行创建进程、强化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6.
民营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瑢  张志刚 《云梦学刊》2005,26(2):64-66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但信用危机却正象“败血症”一样侵蚀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肌体。信用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维系的,必须依靠文化建设来实现。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其信用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其目前还处于较低层次,急需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信用经济时代"的需要,各国已普遍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我国信用缺失严重,信用状况极其严峻,信用立法近于"真空",亟待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有关社会信用中介体系的设立、信用信息的征集与使用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机制等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军 《兰州学刊》2006,25(4):165-167
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备的信用规范体系。信用规范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信用制度和信用道德。社会信用问题的产生与信用规范体系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不断完善信用制度,积极培育信用道德。  相似文献   

9.
伦理信用与信用伦理是两个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目前学界许多人在许多情况下把二者等同起来使用,造成了实际上的用伦理信用取代信用伦理或者用信用伦理代替伦理信用的局面,给我国信用问题的研究和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试图在廓清伦理信用与信用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意义,进而提出当前我国信用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略论信用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全方位、多行业的繁荣发展时期,但融资难问题却成 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而由于信患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以南京民营企业为例,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传导机制入手提出“信用阻塞”概念并阐述其产生 机制,并提出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和担保体系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监管是 保证其健康、规范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稳压器和助推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已趋成熟,我国信用机制正处于建设阶段。信用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信用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自1999年至今,各省市政府响应中央号召,逐渐介入地方信用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信用建设法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是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何志扬  熊莉萍 《理论界》2005,(9):165-166
政府信用决定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在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存在诸多问题,政府信用缺失较为严重。本文列举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从政府管理体制层面剖析了存在的原因,并就如何建设政府信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转型时期,信用缺失凸现既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面对稀缺的信用意识、恶化的信用环境、落后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等现实,只有渐进性地、循序渐进地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信用文化,才能使信用回归社会,并使当前需要与长远目标得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信用文化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用”一词可以从多个视角来把握,问题在于不仅要深化每一个视角的内涵,还要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现代信用文化”不仅把信用在道德、经济、法律等意义上的规定包含在自身内,而且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赋予它们以新的特点、新的功能。只有把信用提升到文化层次即信用文化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才是对信用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也才能培育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信用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5.
慈善捐赠对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会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采用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越多,则获得的融资越多;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越多,则获得的融资越多;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越多,则获得的融资越多;市场信用环境健全时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越多,则获得的融资越多.这表明,慈善捐赠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增加融资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用销售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保国 《理论界》2006,(8):64-65
目前,信用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长远看,我国企业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我国信用调查统计数字表明,由于信用危机而导致的经营活动滞障和账款拖欠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基于此,本文对信用销售的理论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我国信用失衡问题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状况下,当务之急是要从强化信用意识、加快信用立法、规范信用中介、促进征信数据市场化、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等几个方面,下力量推进我国的社会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18.
信用承诺是一项重要的信用制度,也是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全面深入推行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监管,学界对此尚缺乏应有的关注。从开展领域、监管方式等视角对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监管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发现覆盖领域不全、过于重视事前监管等问题。从监管主体和监管时序两个维度进行深层探析,可以进一步厘清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监管覆盖的事项。市场主体信用承诺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理论补强,包括重新构造多层次的信用法理念、实现行业监管法与领域监管法的理论分野、完善信用监管主体理论等。同时,要对告知承诺、"X+"承诺、退出信用承诺、信用修复承诺、信用承诺参与主体等制度进行创新完善。  相似文献   

19.
国内信用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华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91-192,F003
国内信用问题研究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信用概念的厘定、对信用作用、意义、地位和信用建设举措的探讨 ;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综合研究、针对社会现实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重现象描述而轻系统理论分析 ,重对策的提出而轻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20.
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税收领域的信用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构建税收信用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法律是信用市场平稳运行的保障,是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的屏障。建立失信者惩戒机制,加大失信成本。加大税务机关自身的诚信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