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试图从个人立场对基督信仰提出新见解。简·爱是夏洛蒂思想的代言人 ,她的心路历程是精神提升的过程 ,即基督教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过程。随着阅历的加强和思想的日趋成熟 ,她的基督教的意识越来越强。简·爱所理解的宗教应该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宗教 ,她既不想否定宗教的热忱和献身精神 ,同时也不否定人性的合理存在。她试图调和人性之灵和上帝意志之间的矛盾。“自律自强”的精神追求和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浪漫主义的渴望构成了简·爱的精神旋律。  相似文献   

2.
赵蕾 《东岳论丛》2003,24(5):115-117
托马斯·莫尔的宗教思想在当时表现出极端的开明进步倾向和一定程度上似乎同样极端的保守主义倾向,但这种矛盾是表面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莫尔都不是中世纪宗教的继承者,而恰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批判者。他思想的本质是统一的,即统一于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夏绿蒂·勃朗特的作品中,《谢莉》因为被评论家批判其章节散乱、缺乏主题,较少被读者关注.但是,《谢莉》这部现实主义小说,实则是夏洛蒂对于维多利亚英国社会的真实再现,其娓娓道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维多利亚初期,基督教(包括英国国教和非国教)对于社会政治、女性和民众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夏洛蒂以写实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维多利亚英国社会的恢弘篇章,为读者研究维多利亚初期的社会状况,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智慧·智慧人·智慧文学─—兼论希伯耒智慧文学的特质黄汉平公元前30、20世纪之交至公元2世纪,希伯来人(即古代犹太人的别称,又称以色列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宗教、文学、法律、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文化遗产主要荟萃于希伯来...  相似文献   

5.
斯托雷奇论中国古典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顿·斯托雷奇(Lytton Strachey,1880—1932)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他曾写过《维多利亚女王传》和《维多利亚时期名人》等传记文学书,以其流畅、生动而隽永的文笔著称。他的接触中国古典诗,是通过阅读英国的赫勃特·贾尔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用英文译出的《中国文学精萃》一书。贾尔斯是英国的一位汉学家,他在满清时曾到中国住过二十多年,任浙江宁波英国领事馆的领事。回英国后,他担任剑桥大学的中文教授。  相似文献   

6.
16世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不朽之作《鸟托邦》中提出了宗教宽容的思想。宗教宽容思想的提出是人文主义者摩尔探索宗教真理的结果,反映了摩尔希望在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的愿望,是摩尔天主教信仰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成长体小说《维莱特》中的幽灵形象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思想蕴含一直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作家如何对传统幽灵主题进行改写以及这种改写与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精神成长历程即女性成长主题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勃朗特通过赋予消极意象以正面能量,使女性人物获得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以及对自我主体的肯定,从而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观进行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9.
姜桂栩 《文史哲》2003,(5):102-108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 ,是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评论视角。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由于极左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宗教文学研究陷入政治性否定的误区 ,文艺思潮与作家作品被“局限性”设定 ,某些世界文学名著被误读乃至曲解。许多论说至今仍占据着话语霸权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 ,评论界出现了新的批评话语 ,把希腊精神、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与挑战。实际上 ,在构成西方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识中 ,渗透着复杂的宗教思想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其后的人道主义 ,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是浓厚的宗教情怀赋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磅礴的道德激情 ,成就了他们创作的不朽 ;就连 2 0世纪打着反叛旗号崇尚“自我”的诸多现代派作家们 ,也没有放弃过寻求上帝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视角烛照下的文学研究 ,预示了外国文学史重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一个标举对话的时代,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对话学体系。他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公正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巴赫金与伽达默尔又分析了文学活动中的对话,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文学解释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都把握了文学对话中的一个侧面。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文学对话问题贯彻文学活动的始终,要建立科学的文学对话学体系,就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对话问题,它应包含文学创作中的对…  相似文献   

11.
帕特里克·怀特的宗教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使其众多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性和神秘性,构成了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对于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复杂思想与深刻精神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产生这一主要原因的宗教观点,即作者多元化的宗教观点及宗教的神秘主义思想出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爱与恨,尽在不言中──试论《简·爱》中的心理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一部自救体小说,是一部反映人的灵魂、心灵的小说。夏洛蒂·勃朗特童年时痛苦的情感体验使她形成了忧郁、感伤、孤独、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痛苦的情感郁结产生一种创作冲动,使她采用了虚构的人名和日期,编织出故事的情节,写下了她的情感。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吉夫就将夏洛蒂创作的主旨归纳为一个公式:“我爱、我恨、我痛苦。”法国的娜塔丽·萨洛特坚信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描写人的“游世界”,她关注的是“隐藏在内心独白后边的那些东西。”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强调通过某种技艺、技巧将主体心理深处那团意蕴清…  相似文献   

13.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小说。艾米莉生活与创作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同时,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834年的争取改善工厂条件和反对济贫法的斗争;1836—1848年的宪章运动……这些斗争都以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西区为中心。艾米莉一家住在约克郡西区高地边缘一座乡村牧师的住宅里,他们离群索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创作源远流长。迄今为止最早的诗歌作品是尼罗河畔出土的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一首诗 ,作者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很多诗篇也都出自女人之口 ,至少可以肯定那些来自民间的诗歌很多都是女人们在劳动中口头创作出来的。而在人类的小说创作史上似乎女性比男性弱得多 ,但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代女性小说家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 9世纪中期和 2 0世纪初就有两位重要的大小说家 ,她们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弗吉利亚·伍尔芙。她俩不仅是女权主义的两大先驱 ,而且代表着女权主义运动史上和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6.
由马丁·路德发起并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为十六世纪宗教合唱艺术与世俗合唱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改革不仅强烈震憾着德国自中世纪以来僵化的宗教合唱音乐,使宗教合唱艺术更为贴近会众,为普通老百姓服务,更以其不可抗拒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的教宗合唱音乐和世俗合唱音乐,同时也给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全面的进步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欧洲宗教改革史上,十四世纪英国著名的神学家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1320—1384)被誉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晨星”。著名文化史家威尔·杜兰认为,欧洲的“宗教改革真正开始于十四世纪的约翰·威克利夫……,由十五世纪的约翰·胡司推波助澜,而到达十六世纪,在鲁莽的威登堡修士(指路德——引者)手中开始大放异彩。”作为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之先河的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对欧洲后来长达二百年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意识的觉醒看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洛蒂·勃朗特和丁玲,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妇女超前的进步意识,扬起了妇女觉醒的风帆,推进了妇女意识的进步,为妇女解放形象地发出了最先声,成为了英、中两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先驱。本文将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夏洛蒂和丁玲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才会意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妇女不再是男性中心社会一个可怜的玩物,也不再是盲目自得其乐的家庭附庸——所谓的“家里的天使”。细读(简·爱》,听到简爱的呐喊:“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人工(超)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影响日趋深入,我们已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后人类时代/AI时代的境遇之中,自古以来以人为主体与主题的文学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人的文学被机器人文学全面取代的"人的文学的终结"还远未到来,但潜在的文学终结的趋势在吁请着我们对于人的文学的坚守。虽然在后人类时代/AI时代,人文主义将不可逆转地走向后人文主义,但后人文主义既不是反人文主义,也不是人文主义的终结,它标示的是"人"的观念的重要转变,是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化秩序的新的建构。在这样的新的"后学"语境中,文学研究仍将以开放、包容的理论姿态去观照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文学艺术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文学作为人类经验的二分之一的写照,不啻是一幅女性生命史的长卷,是来自有同等意义的另一个生存领域的报告。 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作家,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私人痛苦与经验;面对外部世界的鄙视与冲击,寻找与命运抗争的支点。她们用文学“保存”了自己,更以文学“发现”了自身。 笔者试从历史的与社会的角度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作一宏观的分析。 一、英伦三岛女性文学群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