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先秦时代的理论总结,它对儒家基本的理论取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合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本文考察了“和合学”与传统理论的关系,以及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创新。继承,要继之有道;创新, 要创之有本。中国传统文化事业的传承并不与今天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抵触,而是与之相辅相成,从另一层 面来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内在地包含"文化梦",其实现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要建设文化中国,就必然要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的关系。因此,针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区,应走出热态、回归常态,脱离碎态、整体看待,摆正心态、平和以待,以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歌剧《白毛女》与舞剧《白毛女》之间的文学审美差异被人们略视。比较两个文本,作品的中心主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都有明显不同。改编后的舞剧其审美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异,文本成为政治概念的演绎,人物成为政治理念的象征性符号,鲜活的“人”从作品中隐匿、消失了。舞剧对歌剧的改编实质是强化政治化的过程,是对文艺规律的悖离、反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玛纳斯》为例,展现我国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挖掘整理、研究出版等一系列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及成就,并围绕“双创”提出拓展宣传渠道、市场化运营培养传承人、丰富和发展其内容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原生的敦煌莫高窟未曾成为宗教和艺术的圣地,其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实用心理对洞窟中泥菩萨们法力的失望、像教艺术的自我解构、审美因素对崇拜心理的潜消和宗教艺术被文人艺术所忽视、所遮蔽等.而敦煌再生艺术却在转换佛教主题、创造敦煌舞派的基础上,使得中国传统艺术从艺术史叙述的残缺达到完整,从洞窟走向了舞台,从甘肃走向了世界,并开创了全新的艺术时代,形成了一次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7.
一个以“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为题、有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学者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于3月25日—27日在海口举行。会议由中国经济史学会、广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会、广东省社科联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今就会议研讨的状况谈点体会。一首先,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故在研讨内容上,不少学者侧重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探讨,而在这一方面,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力图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特点。方行认为,在整个中…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传统研究方面,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主张,无论是所谓的"抒情传统"论,还是"叙事传统"论,都未能脱离"本质主义"理论范式。时至今日,世界范围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理论范式的批判与清理已将近一个半世纪,这值得深刻反思。中国文学传统研究及其理论拓展,需要突破那种或"抒情"或"叙事"中心的"本质主义"思路及理论范式,积极、理性地借鉴反本质主义所主张的差异、多元的观点,面向丰富、生动的文学活动及其多层次要素或环节,更多维也更全面地对中国文学传统做出研究探讨和理论阐释,从而开辟中国文学传统研究的新境。  相似文献   

9.
10.
“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一是从主客两个方面建立了乐的本源论;二是从形式创造切入论述了乐的审美特征;三是从乐与礼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乐的功能;四是博采众家之长构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东岳论丛》2017,(2):112-120
通过反思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法律传统的代表性研究,着重指出无论是冷战背景下将中西方法律对立,还是其后"发现"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性"的尝试,其背后都与西方学术思潮和政治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学界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无法脱离西方学术本身,亦可看到西方理论及其背后的价值预设对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误解。从"实践"出发,关注法律具体的运作,尝试融汇中西并寻求对诸多二元对立范畴的超越,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学术界中国法律传统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吴中胜 《中州学刊》2023,(1):152-158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用“山”这样一种大家非常熟习的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理。从先秦儒家到《文心雕龙》,这种以山喻理的智慧大致经历了“体仁”“比德”“喻文”三个阶段,形成中国文论仁厚思想的基本脉络。“以山体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以山比德”表露出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以山喻文”彰显出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无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以山喻文”的生动言说,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话语深层结构当中。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水"这样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理。从先秦诸子到《文心雕龙》,这种以水喻理的智慧大致经历从"体道"到"比德"再到"喻文"三个阶段,形成中国文论水性智慧的早期脉络。水近于道,体现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和形象言说。崇尚水德,表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源""流""清""深""浅""滥""润"等等,都是把文学艺术拟水化的暗喻。毫不夸张地说,关于水的基本术语,大多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这是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思维和言说方式——把水的存在状态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的象征,即"以水喻文"。举凡艺术构思、文学风格到审美批评等文学的系列流程,都可以看到《文心雕龙》的这一思维和言说。以水喻文彰显了刘勰文法自然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四有新人”是现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界定,这一新人观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 公民”思想的高度深化和创造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霍小玉与李娃同为烟花女子,偶落风尘之中,却未丧失心底追求美好情爱的真性情。但因年龄阅历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她们的追求历程呈现出不同的轨迹。《李娃传》和《霍小玉传》是基于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客观因素干扰之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此习惯势力的笼罩下,爱情往往不是婚姻的根本要义,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次要成分。两个作品都传递出对封建门第观念支配下的士族婚姻制度的批判以及家长制丑恶嘴脸的嘲讽。  相似文献   

18.
三百多人出席的民进党全体党员代表大会,2007年9月30日在党主席游锡垄辞职,党籍“总统”陈水扁、党籍“总统”参选人谢长廷临时取消出席下,一致通过府院党“共识版”“《正常国家决议文》”,成为民进党继“台独党纲”与“《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的最新标志性文件,而党内“总统”初选之后吵嚷迄今的决议文争议终于落幕。  相似文献   

19.
王涛 《理论界》2014,(6):7-9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男女平等的涵义有着不同的解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男女平等应是两性政治平等和经济社会平等的统一,是权利平等和义务平等的统一,也是两性平等与两性自由发展的统一。对男女平等内涵的重新思考和认知,有利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妇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反艺术”(anti-art)作为20世纪艺术领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以全新的思维颠覆了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认知,迫使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不得不对艺术的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与反思。阿多诺对“反艺术”多有论述,但阿多诺所谓的“反艺术”(anti-art)与阿瑟·丹托、乔治·迪基、艾尔雅维茨以及蒂埃利·德·迪弗等艺术理论家所提及的“反艺术”(anti-art)又略有不同,区分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和以先锋派为代表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态度便成为解锁“反艺术”的关键之所在。随着世界范围内向“后理论”(post-theoretical)“后艺术”(post-art)转向,在此语境下,厘清“反艺术”(anti-art)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艺术的发展,更关乎当下审美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