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发生的巨变对国际社会科学提出新的挑战,东亚人尤其需要对东亚进行再认识。在糸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日本型”、“韩国型”、“中国型”三种基本模式;对日本前期现代化“成功”应持两点论;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既有时代机遇的原因,又有其内在原因;东亚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国家的新功能;传统儒家思想对东亚现代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儒家“行仁政”的思想转换为一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儒家的家族本位思想转换为推动家庭资本主义发展的契机,儒家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东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文化解释理论进行了考察 ,并论述了文化理论兴起的背景及演变特点和西方当代文化理论的主要流派。在文章的最后 ,对文化理论的优势和缺陷进行了评判  相似文献   

3.
日本进口贸易的 30 %、出口贸易的 5 0 %在亚洲 ,但由于日本“重欧轻亚”的传统 ,其亚洲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亚洲国家 (地区 )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一向偏重欧美研究的日本开始高度重视亚洲的研究 ,出现了“新亚洲学”或“现代亚洲学”的说法。所谓新亚洲学或现代亚洲学 ,实际上是有别于过去日本“亚洲研究”的一种说法。日本过去的亚洲研究 ,着重研究亚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等 ,而且是在“欧美文化先进”、“日本文化先进”的理念下开展研究的。“新亚洲学”是以东亚为中心 ,在经济、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文化东亚”的概念,作为研究东亚文化的重要理论前提。作者认为,起源于中国大陆上两种原生文化形态之间的互补与互动,拓展、演进为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及面临现代化挑战中的矛盾转折和推陈出新,这三个层面以观照揭示了“文化东亚”的基本涵义;而通过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演化规律,当有助于把握它的现实处境与发展趋势,并瞻望其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等几个次大的调整,而加入TPP是美国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大转轨。这一战略大转轨的目的就是诱使相关国家牢牢地捆绑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战车之上,迟滞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巩固和扩大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日本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曾提出自身的一体化战略。但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其战略主要是与美国相符合的。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地应对。  相似文献   

6.
东亚佛教文化圈的研究构想上海大学东亚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上海200000)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及国际学术界对于东亚地区倍加关注,寻找着东亚地区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动因。对应着马克斯·韦伯有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工业东亚新现代性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西方现代性模式独统天下的局面。美国波士顿儒家学者杜维明通过亲身体悟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独到特质,试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对经过创造性转化的新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8.
王中田 《日本学刊》2001,(6):152-153
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0 1年 9月 8— 1 0日在南开大学举行 ,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国内的代表 7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报告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在开幕式致辞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山崎正亲、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着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从历史到现实 ,从微观到宏观 ,在学术上探讨东亚区域内的文化交融与发展变迁 ,以及东亚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过程 ,交流研…  相似文献   

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它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 ,从而促进了以“东盟 +中日韩”为地理范围的东亚合作。金融危机后的新现实、东亚国家自主性的提升、“1 0 + 3”领导人会议所提供的政治支持 ,都推动了东亚合作。但是 ,东亚合作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田文棠 《唐都学刊》2006,22(2):120-125
以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作为其文化基石的东亚文明,在经历了早期辉煌之后,面对近现代工业文明及全球化的强力冲击和挑战,曾一度衰落,几遭苦难,方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发展前景。东亚文明的文化基石是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它对东亚农业、工业和现代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巨大作用的根源在于,儒家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一种适合中国乃至东亚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培育生发出一条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魅力链。这条文化价值魅力链集结了相互联系的七大价值理念: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价值理念;正心修身,追慕圣贤的做人价值理念;慎终追远,家国同构的政治价值理念;以和为贵,谐和相处的社会价值理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天人价值理念;见利思义、义利并举的生存价值理念。而且这种价值魅力在未来将不断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后,为应对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中国崛起和日本政坛"地震"的多重挑战,采用"巧实力"外交手段维持美国在东亚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以东亚地区安全局势骤变为由,利用自身的军事优势、联盟体系强行介入东亚地区事务,形成对东亚地区的"主导"。通过对日多层次的"沟通",影响日本当局对区域安全局势的判断,使日本放弃了塑造新的地区秩序意向,回归到寄自身安全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结构的传统道路上,最终完成了对鸠山政权调整日美两国关系意图的压制,在日本政权更迭之际成功地维系了美日两国"主从"关系的现状。美国对日外交对我国维护东北亚安全利益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东亚与南亚因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形成了两个极不对称的经济区域,目前两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双方目前并不属于相同的区域经济体系,两地区间缺乏向心力和关联产业,区域间经济联系的规模受到南亚经济能力的约束。东亚"西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趋势路径,其内涵是以东亚向南亚的产业转移为纽带,将拟建的东亚独立区域市场与南亚的工业化启动进程联结起来,实现世界经济中这两个高增长地区的结构性连接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东亚合作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中国的兴起使"机遇论"和"威胁论"同时上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美国重返东南亚,试图主导东亚及亚太合作进程;日澳等国提出区域合作新构想;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更为明显,东亚合作政策将趋于内向保守。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重点(中美协调)"、"两个轴心(中日韩与东盟)"、"三个内环(10+1、10+3、10+6)"、"四个外围(APEC、ARF、SCO、ASEM)"的东亚合作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东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东亚须更有目标地和战略性地组织起来,但东亚区域架构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和影响东亚地区合作的最重要的关系,构建东亚区域合作架构应当乐于见到美国的参与。总之,关于东亚区域合作架构的安排的共识正在形成,包括四个要素:即10+3、10+6、东盟以及APEC。10+3应当成为东亚区域合作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导,10+6应当发展成为关于地区重要战略利益问题有效的领导人对话论坛,东盟则必须实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APEC则在于推动亚太国家间的尤其是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教育侵略是日本侵华第二战场,在其侵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华学会从1918年成立至1945年解散,经营留日教育管理事务20余年,客观上为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事业做出一定成绩.然该会被纳入日本"对支文化事业"体系之后,逐渐嬗变为日本与欧美抢夺中国留学教育话语权、怀柔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工具.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当局利用经费补给不断强化对其监管,日华学会文化渗透与怀柔色彩更加明显,妄图培养"大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的协力者".  相似文献   

17.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勇 《求是学刊》2004,31(3):115-120
东亚国际秩序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存续时间最长,调控、整合地域广的三大国际秩序之一。它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道义魅力。实现了宗属关系与家族亲和性、结盟与互市、地缘调控与文化吸纳全方位的整合,构造了一元为主导、多元互动的国际秩序。在现代,对于如何处理相邻的大国与小国关系,如何构建未来的东亚国际合作模式,仍能给我们以启示,提供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周士新 《创新》2012,6(5):122-125,128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韩国为预防东亚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努力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进程中,更体现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双方关系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对构建东亚地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对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的立场不仅稳定了双方关系,对构建东亚新秩序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