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话语进行解读,隐喻话语建构的特点体现为:主体认知性、修辞性和社会性。隐喻话语解读的特点体现为:动态开放性、审美互动性和意象塑造性。 相似文献
2.
黄玉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65-367
在会话中使用隐喻是说话人有意识选择的间接表达,带有强烈的言语意图,说话人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根据自己的言语意图来决定对语言义和语境因素的利用,把隐喻表达的语言义转换成适合表达自己言语意图的言语义。因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会导致听话人的理解与说话人本意不符,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从而产生话语误解。本文试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出发,通过不同的隐喻思维类型推究话语误解的原因,并简要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鞠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9-12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人类的话语中充满了隐喻.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在话语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隐喻话语建构和理解的因素:语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以中国领导人媒体外交话语为例,从受众认知和话语传播视角分析了媒体外交话语中概念隐喻的架构模式和认知传播。研究发现:中国领导人媒体外交话语中使用最多的五类概念隐喻为人的隐喻、建筑隐喻、旅行隐喻、植物隐喻和自然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激活了情感、策略、规划、环境等表层架构,而这些表层架构又激活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和“兼相爱、交相利”的慈亲道德价值观。媒体外交话语隐喻架构模式和认知传播路径可为媒体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茶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思维现象。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茶隐喻的认知基础。文章采用概念隐喻和体验哲学理论,对"人生如茶"和"婚姻如茶"这两个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探讨了茶的隐喻系统的认知特征及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莉莉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
受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实践中研究人类认知行为的影响 ,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隐喻这一传统辞格进行认知意义上的讨论 ,这无疑为全面深入研究隐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通过对汉英实例的收集与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在描述某一概念时常常会借用一些其它的概念 ,而且这种借用是有一定系统性的。这种系统性可以说明隐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上的修辞现象 ,从根本上讲 ,它还是人类一种主要的思维方法 ,它构成了人们对某些经验 ,特别是一些抽象经验的概念化 ,并以系统的方式反映在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境的提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隐喻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语境。引入图式理论,了解隐喻认知的物质基础和隐喻认知的钥匙,有助于正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虹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8):75-79
隐喻是一种文化和认知二位一体的现象,认知的框架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认知,文化和认知在隐喻中的结合体现了文化、语言、认知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分析隐喻的本质入手,探讨了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哲学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瀚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6):678-682
传统上隐喻被看做是在有限条件下使用的非常规语言。认知语言学的当代隐喻理论却提出 :广义的隐喻 ,是语言和思想的最基本的成分 ,构成常规理性认知活动的概念系统。由于当代隐喻理论的发现 ,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受到质疑 ,抽象思维和形而上学不再被看做是纯粹字面义的、“无血无肉”的 ,而是隐喻性的、以身体的经验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唐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4)
话语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近趋势是将话语与修辞语言的认知层面联系起来,因此,可采用此视角探索论说文本中的隐喻生态位以说明如下问题:隐喻特性如何通过深层概念隐喻和语篇依赖性的映射显现并在话语层面上被探索。此分析法明确强调隐喻的论说作用,从语篇衔接蕴含链来看,隐喻语言在语言、认知和语用方面有助于话语的论说力。 相似文献
11.
隐喻·语法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语法隐喻观的性质、认知机制及其与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之间这种继承与发展、因袭与创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法隐喻的隐喻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79-81
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外语教学长期以来的目标。认知理论的发展 ,给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而在语言中大量运用的隐喻 ,对于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言语能力 ,认知理论 ,隐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揭示认知理论对于正确理解隐喻并进而提高言语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日语隐喻表现及其认知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4):124-128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传统的修辞学研究转向认知研究,其中概念隐喻理论影响很大。利用隐喻理论对日语隐喻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借助推理、结构组合以及认知联想等手段对隐喻意义进行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4.
水宁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4):104-109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方式的表征.文章概述隐喻认知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隐喻认知在科技术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复杂的、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的文化现象。谚语以概念隐喻为根基,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认知特征在不同民族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陆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37-138
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越来越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发展特点研究可以预测出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从隐喻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其发展规律主要是语言符号的所指发生变化,从具体的实物转向抽象的感受;随着所指指向的变化,语言符号不断发生变更,从而预测的语言新生与沉寂。 相似文献
17.
彭雪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
在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情绪隐喻生成于身体本能反应、空间概念映射、物性特征迁移、社会文化四条途径.身体本能禀赋先天遗传特征.是情绪隐喻的第一来源.空间概念投射于情绪域源于人类的空间思维定势.物性迁移隐喻取象自事物与心灵之间相似性的隐性概念结构.另外,不同的文化形态衍生不同的情绪概念. 相似文献
18.
梁旭红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80-82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技术等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以社区心态为引,回到社区"人"的本身来思考社区治理问题时,社区治理认知就成为社区治理何以有效的条件和基础。因而,将社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以视界、隐喻和框架作为社区治理认知的研究对象。其中,治理层和边界构成视界结构,并在这一结构中以情境、对话勾勒视界的轮廓,以再构和融合阐述视界的意图。当面向日常生活时,社区会演化为一个隐喻的世界,而隐喻则成为治理认知的重要形式,其在认知功能上的表现在于其是组织各种概念的基础及生成生活经验的工具,而隐喻源的存在成为治理认知形成的介质。另外,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心理原则的框架出发,关系本身对框架的安排和优化、情感的形式及运作、想象的类型和内容成为其核心要素。由此,以视界、隐喻和框架来构建社区治理认知,且以此窥视社区治理认知对于社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勃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48-150
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指出由于人自身的生理构造和感官的人类学局限,他们倾向于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做同一种事物来谈论,其结果必然就是隐喻的产生;说明了隐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揭示了隐喻的两大功能,即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引导人类经验和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