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吴周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1):80-83
表情性的审美诉求,是现代散文在颠覆古代散文审美价值之后所建构的全新美学意蕴;散文形式的本真表情性,表现为一切形式的整体寓意与诸多形式中赋予主体意象以抒情指义,即“人的发现”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呈现。 相似文献
2.
张楚涓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6-112
班宇以多样化的故事取材和出色的叙事能力,展现了故事的独特魅力,故事具有为小说提供意义的功能与价值。班宇小说中流淌着的诗意之美,在于其传递的现实关怀、人性探索及情感力量,这是抒情价值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延续,它使得小说既有谋篇布局上的巧思,又有逻辑链条之外的美学意味。班宇对短篇小说的坚守、探索与创新,不仅勾连起人们对短篇小说现实与历史、长短盛衰及公共性问题的思考,更丰富了当代短篇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煜斓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五四”时期的歌词创作在形式的革新、语言的更新方面是对前朝词曲的反拨和对现代新诗的融合,“五四”时期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社会文化格局,是以前时代所不曾有的。 相似文献
4.
龙永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17-121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1):64-69
庐隐是"五四"时期以书写个人心路著称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叙传"抒情色彩。感伤的情感基调则是庐隐主观抒情小说的主旋律。无论是庐隐笔下的自然环境,还是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染上浓郁的悲哀色调,甚至作家本人还常常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苦闷的情绪,构成了文本中无处不在的哀感潜流。庐隐这般悲愁、哀婉风格的形成,是强调主观抒情的"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五四"退潮以后苦闷、彷徨的时代背景遇合的产物。庐隐整个创作生涯,一直贯穿着"五四"的主题和感伤基调,在后期又呈现出一定的转型迹象。因此,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切入文本,对理解庐隐抒情小说的感伤风格及其与时代构成的对话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晋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3-45
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对儒学的态度演变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观念的对立,"五四"人批判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其核心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精神相悖,试图用民主、科学在中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及学术思想,认为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没有存在价值,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反思"五四",牟求儒学的新发展,应继承、发展"五四"的批判精神,实现对传统文化破与立的结合,推动它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五四”的主题是政治挤压下的启蒙。“五四”整个发展过程中启蒙始终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五四”落潮,并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启蒙自身发展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必然的客观要求。“五四”启蒙运动是不彻底的,这有其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脱离政治孤立地看待启蒙。 相似文献
8.
9.
钱念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1-5
朱光潜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他作为桐城派的后裔,一开始对新文化运动甚至很反感,但经过剧烈的内心冲突和认真的反思,他终于从一个传统教育培养起来的旧知识分子,转变成为新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章描述了“五四”时代潮流如何促使这一转变的曲折过程,并对发生转变的三大原因进行了探讨,对朱光潜放弃文言后写出的第一篇白话论文的内在动因及科学、民主内涵,进行了学理剖析。 相似文献
10.
俞敏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118
“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建立了小说艺术形式的本体意识,并使中国文学对“真实”的理解走向了一个高度。他们对叙述的执著,对语言表述方式的改变,给中国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其形式变革也包含着追求技术创新的躁进、作家价值建构的游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缺乏力度,这也导致了作家从整体上迅速丧失了先锋的锐利。重新思考“先锋小说”形式变革的意义以及缺失,将使我们对其“先锋性”作出更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倪愫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6-19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研究的过程.五四运动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做一综述和归纳,可以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身为青年学生的罗家伦在社会改造的大潮中,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对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初步认识.他主张以思想革命为社会改造之首,主张问题与主义并重、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并举的改造方针.罗家伦的社会改造主张代表了一部分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学子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表现出了渐进改革的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主题及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都表征了作者在其创作中以幽默讥讽的语言、合理巧妙的情节构建寓意深刻的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及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先见”走向世界的。他通过对传统文化哲学的体悟与主动追求,使传统文化精神获得了新的理解,从而构建起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泛神论等哲学思想只是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一个表达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15.
沈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55-58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五四”情爱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对自我的肯定 ,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全面自由、彻底解放的渴求与“五四”作家精神气质的契合 ,使“五四”情爱小说在价值取向、审美品格和表现形态上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许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59-62
布雷特·哈特是专写以美国西部为背景的小说而闻名遐迩的美国作家。他的一生杰出之作当属短篇。他描绘了美国西部边疆拓殖时期的状貌 ,大胆地触及他的时代相当敏感的生活领域 ,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与成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章绍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6):185-190
文章简要回顾了新中国第一代瑶族作家蓝怀昌的创作经历,着重论述了其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即生动的民族风俗描写,“边讲边议”的表现方式,冷峻的文化心理剖析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肯定了他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丁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
泰戈尔小说中走向死亡的女主人公数量众多,而且贯穿了他整个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女主人公的死亡大都离不开各种旧制度的迫害和反抗的无助,由此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印度妇女的悲惨命运.她们的死被泰戈尔描写得凄婉而悲哀,这与泰戈尔本人亲历众多亲人死亡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他"宇宙一体,梵我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红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1):47-51
泰戈尔短篇小说独特的风格中最为鲜明的东西就是其中的诗化特征。本文全面阐述这一特征,并提出印度诗学中的“味论”加以说明。从而证明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不仅在语言和激情方面而且在创作准则和理论基础上都与诗歌攸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