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系统整体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多种复杂的关系和因果序列视为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并从中准确地揭示出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性质、动力及其内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杰出贡献。它既反对了黑格尔用纯粹的精神因素解释社会历史的唯心史观错误,又与第二国际时期的庸俗的经济唯物主义、“进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以及将社会规律自然化的错误区别开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都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条件,使中国的价值论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潮流,人们在一系列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价值认同主体的共生时代,使得人们极有可能会形成共同认识。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公共领域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和延伸,对公共领域中价值认同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学者开展价值问题研究以推动价值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现代化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的战略重心已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社会发展更呈现出结构转型加速的总体特征。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城市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又明显快于农村社会。城市改革无疑处在当前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整体结构性变迁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一部分的当代中国现代化,既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性,发展目标的整体系统性,发展战略的全面协调性和发展模式的后发跨越性等。这些特点是由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及所处国际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强调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五句话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清晰地勾画出新世纪之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方针。笔者认为,发展固然重要,但稳定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汪信砚提出,要实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必须突破对学术的纯形式主义理解,特别是要突破那种对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现实关系的狭隘看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注重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真正的内容”。如果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理解为“政治”,让它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本身就会受到挑战和质疑。樊志辉认为,马…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何海涛潘志刚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当代中国一项最伟大的事业。能否顺利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现代化具体实践,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上,正确地解决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丁建定  谌基东 《东岳论丛》2024,(2):145-150+192
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西方现代化成果在社会领域的集中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嵌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推动因素,也是西方现代化走向成熟的重要尺标。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契合,其目标与功能的阶段性特征与总体趋势与西方现代化的阶段特征与整体趋势相一致,推进了西方现代化进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的国别特色,强化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别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伟军  蒋锐 《学术探索》2023,(10):118-12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举措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有机集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领导力量;完善新型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化建构;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境界;设计中华文明现代化新标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综合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才能达成两者共同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把握全球大国竞争主动权和有利地位的关键支撑。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的路径方向和方案选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塑造产业内容多样广阔、产业结构系统相关、产业要素安全流动的产业经济系统。经过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规模庞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生态、高速发展和广泛普惠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和潜力深厚的国内循环,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约束条件。要打破这些约束条件,必须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构筑安全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推进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似文献   

11.
整体渐趋恶化、局部已接近环境容限,应是对我国自然环境状况的清醒判断,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仍是我们探索中的目标;自然环境的恶化既然是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发展的视野和理论就应成为检讨我们环境战略的重要基点,目标定位上的偏失、协同战略上的脱节、主体利益上的冲突和内在规律上的限制是深层的原因;将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并明确将环境改善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环境发展战略,应是我国走向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进程中,使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真正控制并有所改善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要求,还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因而其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提出的现代化,突出的是通过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性调整,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由此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我国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一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要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也要体现本国特色,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就我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取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其标准必须既体现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相适应,其构成要素必须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达到。现阶段,应当从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三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抓手,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 ,中央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 ,对广东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这一要求的提出使广东肩负起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探索经验的重任。现代化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 ,在向目标推进过程中应分阶段逐步实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已经带来很多负面问题。今天人们已开始认识到 ,现代化并非仅仅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 ,经济的繁荣也不是人类现代化的全部目标。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认识的逐步深化 ,现代化的标准在不断调整。从内涵看 ,人们追求现代化的核心经历了从经济增长———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组织重构: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社会是在与酉方社会截然不同的历史路径中发展的,它不可能完成像酉方社会那样一个由乡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走一条所谓的“规划的社会变迁”的道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也就是说,政府要在乡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体制性力量。乡村社会经历了1949年革命后到改革后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组织重构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1949年革命后,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正如吉登斯所言:“所有的国家在进行思维控制时,都用不同的方式去发明历史,因为对…  相似文献   

15.
反思与超越:中国行政现代化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现代化既是一个经验命题,也是一个理想命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而我们国家经济又存在"二元"结构特征的形势下,我国的行政现代化既受到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外源性的吸力,同时也受到国内社会自身力量求变求强的内源性的推力,我们应当在这两种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要避免走向盲目崇尚发达国家的"西化"倾向,又要避免排斥外来一切东西的保守倾向,从而积极、稳妥和快速地推进中国行政现代化的进程。笔者认为中国的行政现代化在移植与借鉴发达国家的行政现代化理论时,要注重自身的本土资源;在追求行政现代化的目标时,要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 ,应当要处理好法制变革与社会发展 ,法制传统与现  代法治 ,法律本土化与国际化 ,法律制度与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关系。法制变革应当要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吸纳他国法律文明的先进因素 ,在现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同时 ,特别应重视现代法律意识在全社会的牢固确立。这些均是中国法制变革应当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动力因素,除了有根本动力、主体动力、客体动力、功能动力之外,还有渗透性动力。所谓渗透性动力,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式渗透到其他动力系统或动力因素中去,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以及其他动力产生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从整体上看,社会发展渗透性动力具有渗透性、潜移默化性、间接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新发展理念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各个方面,对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政治文明建设,以政治现代化带动整个社会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昌吉市现代化进程的测量与预测指标由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指标构成,同时,根据昌吉市的实际进程,选择每项指标的具体要素进行测量,依据测量的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在推进现代化进程时,昌吉市应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小康目标的思想内涵,把握内在本质的联系,以小康这个大目标,统筹和推进全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