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 ,普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必须从改制折股及国有股管理等诸多方面强化管理 ,使国有资产在改制运营过程中 ,能够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2.
张祯怡 《理论界》2001,(1):13-14
国有资产是资产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资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 ,必须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依法强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 ,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一、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及原因国有资产流失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虚盈实亏 ,虚报冒领。有的企业做假帐 ,虚减成本 ,或采用挂帐的办法隐瞒经营亏损和遗留包袱 ,造成虚盈实亏 ;也有的企业对固定资产采取少提或不提折旧或偷税等手段 ,带来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2 .巧立名目 ,损公肥私 ,化国有为私有。在转…  相似文献   

3.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基本上是两大方面:一是在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变革过程中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在企业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本文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产定价与"资产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纲 《学术研究》2003,(9):44-48
本文从影响资本定价的三个因素即预期、财富再分配和“所有者努力” ,分析了资产定价与资产流失的关系 ,认为不应该为防止“资产流失”而放弃国有资产的重组 ,而恰恰相反 ,应该加快国有资产重组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防范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明洪 《兰州学刊》2005,(6):120-121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监管,严格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依照法纪,严厉查处国资流失案件,使国有资产的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及治理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资产日益严重的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国有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1.缺乏整体制度安排的改制过程;2.缺乏“自由退出”机制的企业经营问题;3.缺乏制度监督的“内部人控制”;4.寻租活动。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体制原因。因此,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强有力的体制内改革,尽快走出传统的体制框架;同时加快国有中小企业产权置换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国有资产流失是困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文章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的健全及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上为之开出综合药方。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的处置主体与定价机制一直是困扰着国企股份化改制的两个核心问题。各级国资委的成立标志着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向着有效治理的方向推进了一步。然而,国有资产交易中的定价机制主要取决于法律制度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这两个方面的逐步完善决定了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和现行境外资产管理制度的缺陷 ,境外投资失败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现行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在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方面不仅作用不明显 ,而且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 ,又不承担相关责任 ,加上监管职能分割的跨境监管成本高、效率低 ,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健康发展。改进的办法 ,一是放宽境外投资限制 ,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相互促进 ,改革职能分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直接干预。二是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其主要内容包括 :加强董事会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对投融资决策权的集中控制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者的代表 ,监事会和外部监事的职能 ;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三是转变政府职能 ,合理界定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 ,转变政府的职能 ,调整审批、监管内容 ,提高行政效率 ,赋予企业境外投资决策更大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0.
国企改制热点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定价和国企职工身份转换是时下国企改制尤其是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两个焦点问题。我们认为:(1)从理论上讲,按“交易价格”来确定国有资产的价格无可厚非,但却没有考虑我国当下的市场环境条件。坚持投资成本法定价即“管理价格”,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选择。(2)随着国企改制中产权转让的完成,职工身份也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职工安置问题上之所以引发尖锐的劳资矛盾,甚至对职工的身份界定也含糊不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发挥企业职工民主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临近,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已经大规模展开.与此同时,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状况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因而,探讨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办法,意义深远。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可以采取制定物权法、完善国有资产立法体系、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等法律对策治理国有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学术探索》2004,(10):63-66
本文针对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状况和原因 ,在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立法、建立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加强境外国有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通过探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并揭示其主要原因,提出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及其责任约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立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明晰国有产权、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重要一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呼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属于政府机构,不能取代国有资产投资运营经济组织。由于国有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性,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要履行两大职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我国国有资产,不是所有权不明晰,而是所有者具体代表责任不明晰。随着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组建,要强化法律约束、所有权约束、市场竞争约束、奖惩约束等责任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有资产在经营管理、评估折股、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等过程中大量流失。产权缺位、制度缺陷、管理不善、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力等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应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法人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国有资产运营法律保障机制,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7.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管好用好国有资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巩固和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事。荣获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专著《国有资产流失研究》 ,在广泛调研和占有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有资产流失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用价值的创新见解。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和界定依据。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在未得到补偿或补偿不足的情况下 ,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占有或控制的事实 ;或…  相似文献   

18.
走出国有企业退出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有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两种不同含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流失原因有所不同,目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判断狭义的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一般借助于价格法和收益法,相对于价格法而言,收益法在衡量国有资产流失上较为科学。当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认识存在五个必须澄清的误区把国有企业退出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停止国有企业退出;管理层收购或职工持股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把低于评估价格或实际价值转让国有资产都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对职工支付身份置换补偿金及社保金是国有资产流失。尽管在一些国有企业退出中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是不能因此而停止国有企业退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而是应坚持规范的、渐进的国有企业退出。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流失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最敏感、最难处理的问题。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原因、有产权不明晰、评估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监督乏力、查处不严、管理者素质不高等,鉴于此,应在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加强管理立法、做好财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加强民主管理等有关应对策略上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0.
卢国杰 《兰州学刊》2005,(6):100-102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在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文章主要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造成流失的原因,并从法律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探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