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西方美学的源头,是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哲学的残篇断简中,曾记载着一些关于美的论述。象毕达哥拉斯论美与比例,赫拉克利特论美与和谐,德谟克利特论美与热情,苏格拉底论美与善等等,这些只言片语都只是对美的事物的一些即兴感想。而作为美的本体论形态出现的美学,则始于柏拉图。美的问题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兴奋点之一。美的理念是一个与“善”、“公正”等为柏拉图所经常提及的重要理念。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这个“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美,就是美的理念,也即美的本体。这个美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文法”论的核心是用文章之法评点《水浒传》。文章之法源自古代的章句之学,至宋明成熟,与时文之法互相影响,评点的批评形式至宋代真正形成。在明代,时文评点兴盛,形成评点一切文体的风气。金圣叹以“文法”评点《水浒传》具有特定时代的必然性。同时,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明清小说结构对八股文法的借鉴也使金圣叹的“文法”评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汉藏茶马贸易,肇始于唐,盛于宋明,尾绪于清.茶马互市相沿数百年,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民族关系史上无过此者.它是藏汉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两族人民之间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藏谚云:“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叶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至关重要.《西藏志》载;“藏番蒙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西藏图考》载:“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物,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明史·食货志》中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代的茶马贸易因袭唐宋旧制,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很大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本文所要论及的,就是明代四川茶马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 REDUNDANCY,有人译为“羡馀性”,有人译为“剩馀信息、多馀信息”,有人译为“羡馀现象”。本文取“羡馀现象”这一译名,但并不否认其馀译名的合理性。“羡”就是“馀”,“羡馀”是汉语中一个古老的词语,把它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却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馀现象,羡馀现象是“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 REDUNDANCY下了定义: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与牟宗三两位先生的气论相异甚多,主要原因在于对“气”的理解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唐先生从中哲发展史出发来了解“气”,透过始自先秦,经两汉、魏晋、宋明,最后至清朝等各时代之气论研究,而来统整并做出诠释。而牟先生的“气”,则经常是基于西方康德或是宋明程朱理学而进行诠释,然而不论程朱或康德,皆有重理贬气、尊理性而贬感性的倾向。如此一来,也就造成了两位先生看法之殊异。牟先生贬低汉代、清代的气化论,视之如自然主义或“生之谓性”传统。而在宋明三系的区分中,牟先生也没有给气论留一个位置。反观唐先生虽亦不喜清代学术,但对于清代重视情感、汉代的气化宇宙论等观念,则较能有所同情。唐先生以为,中国哲学之“气”具备了精神之意义与价值,不同于西方物质意义下的惰性与价值中立;他同时也将张载、蕺山与船山等归于气论派,而这是牟先生所不承认的。  相似文献   

6.
徐宗文先生有新著《三馀论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面世。书名颇为别致。前人有“冬者岁之馀, 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的“三馀”之说,意谓珍惜光阴,善用时间。徐先生撇开其语初意义,借用语言外壳, 结合自身感受,阐解为“审稿编稿之馀,开会出差之馀, 吃饭饮茶之馀”,别富新意。此“三馀”是最具“业馀”含义的标准化概念。“偷出时间来才能做事”,“完全是在从业之馀写成的”(P346),就这样,勤奋中含着辛劳,寒暑易  相似文献   

7.
王充的伦理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王充评判一切社会问题的标准。王充伦理思想的使命和宗旨是“疾虚妄”,即对一切不符合其“命”论思想标准的天人感应论、随命论等虚妄现象进行声讨和批判。王充通过对天体、天道与天地论的批判,对道德神化进行了否定,摧毁了“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禀气成性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认为是气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通过对“随命”论和“遭命论”思想批判,提出人生的一切在于初禀所得的命,否定了“随命以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一文中曾说“宋之有苏黄,犹唐之有李杜”;并指出黄山谷“畦径风格,尤为显易,最足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作为一代诗坛的领袖,黄山谷独树一帜的畦径风格、美学风范,尤为突出的表现在“以文为诗”这一特色上。 所谓“以文为诗”,就是以写散文的路数写诗,“以作散文之法作诗”。缪先生说: 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馀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论宋诗》)这里缪钺先生指出“以文为诗”即“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它体现在取材上,则是写“琐事微物”、“馀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的说法,并不是说古代汉语没有复音词。但是,所谓“古代”,“古”到什么时代?时代应该有个阶段,阶段定了,然后才能定“为主”与“不为主”的问题。因为人类处于某个历史阶段,他们的活动范围,他们对宇宙的认识,他们生产力的大小,等等情况,都要受其时代限制的,因此,反映事物的人们的语言不会走到未来的时代去,殷商时代不会出现“乐府”这类的复音词;“半导体”与“宇宙飞船”,在明清时代的复音词里也决不会有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人们所需要那些足够反映事物情况的单音词与复音词,应该说都是“为主”的。“为主”与“不为主”是根据数量多少而言的,多即“为主”。如果说“为主”是与现代汉语作比较而言的,那么“古  相似文献   

10.
《传统谏德散论》序──略论古之“谏”与今之“批评、监督”罗立斌谏,古汉语;释义是:以正言直人之非.一正一直两个字,正是目的,原则性必须坚持;正是方法,灵活性可以研究。古代的“谏”,多是用于下对上、臣对君,所谓“谏柬者,别善恶以陈于君”。历来高明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而上的本原和依据,成为历史真正的“开端”和“根据”,亦是老子历史哲学的突出特点。老子对历史进行哲学化的思考,以精炼而深邃的“诗化”语言表现出来,为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开拓了宽广而深远的领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映出老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2.
己巳季秋 ,有不速之客过余 ,视之 ,谦谦君子人。寒暄互道名姓 ,始知来者乃有声齐鲁间、聊城师范学院 (今聊城大学 )李先生庆立也。盖丁卯余尝有《四溟诗话考补》一文刊出 ,而是年李庆立等四十馀万言之《诗家直说笺注》亦问世 ,因所同好 ,故结“疑义与析”之缘。以年齿论 ,庆立先生长余五岁 ,兄之可也 ;以闻道先后论 ,庆立先生丁未即大学毕业 ,适早余十五载 ,师之则可。亦师亦友 ,如切如磋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古人固先言之矣。此后十馀年 ,余与庆立先生虽无缘再晤 ,而鱼雁往还 ,著述互荐 ,未尝有间 ,益知庆立先生于治学真素心人也。《…  相似文献   

13.
王鸣盛对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方面,王鸣盛亦一反儒家传统观念,依据历史事实,为范晔、初唐四杰、永贞革新、甘露之变、温廷筠和李商隐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翻案,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论史卓识。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文法"论的核心是用文章之法评点《水浒传》。文章之法源自古代的章句之学,至宋明成熟,与时文之法互相影响,评点的批评形式至宋代真正形成。在明代,时文评点兴盛,形成评点一切文体的风气。金圣叹以"文法"评点《水浒传》具有特定时代的必然性。同时,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明清小说结构对八股文法的借鉴也使金圣叹的"文法"评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所论甚多,然而,尚有一种用法还未能充分讨论。象下面的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汤问》)(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例(1)中的“魁父之丘”,“之”用于“魁父”与“丘”之间,例(2)中的“心之官”,“之”用于“心”与“官”之间。“之”的前项是事物之名,后项是该事物所属的一  相似文献   

16.
陆王心学心物论刘泽亮陆王心物论从哲学史来说,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论争,不论中酉,演变到后来都集中到黑格尔所谓“哲学的三项”,即“逻辑理念、自然界和精神”。这三项在宋明时期则表述为“气”“心”“理”。因此,心物之辩也就成为突出的问题。陆...  相似文献   

17.
在怎样对待古典文学遗产,特別是怎样对待古典文学遗产的思想內容问題上一直存在着尖锐的斗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四人邦”利用批判“全盘继承论”,拋出了臭名昭著的“彻底扫蕩论”,把过去的一切文学遗产统统封之为“剥削阶级的文艺”,胡说什么:“古的和洋的艺术,就其思想內容来说,是古代的和外国的剝削阶级的政治願望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是为古代的和外国的剝削阶级服务的”“不能为我们所利用,必须通过革命大批判,进行彻底扫蕩”。“只有艺术形式的某些方面”“经过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贾谊合立一传,本文所谈是《屈原列传》部分。早期胡适先生《读〈楚辞〉》曾提出七个可疑之点以否定《屈原列传》,陆侃如先生《屈原评传·馀论》(今收入沪古《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和郭沫若先生《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今收入人文《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已先后逐点予以驳正。现在国内不再见到有人主张“《屈原列传》是一篇赝作”,相反大家都很珍视这篇资料。惜其内容时遭误解或曲解,以致怪说横生,其甚者则否定屈原之有其人的幽灵仍在友邦游荡。故对这些误解或曲解,亦不可不辨而正之。  相似文献   

19.
诗馀考     
作为后起的词的名称,“诗馀”所引发的争议是最多的。不同的认知角度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考察诗馀概念的形成轨迹及其内涵的变化,认为对于“诗馀”之“诗”和“馀”的不同解释,不仅带来了关于词的起源上的观点分歧,也体现了不同的对于词的体制方面的认识特点以及对于词体的尊卑观念。所以考察诗馀概念,既是梳理诗词文体的流变关系,也是对于古代文学观念的一种文体学考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古人有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警寒,茶之功大矣.”茶就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赞赏而发为诗兴,使后世读者获得美感的享受.茶诗,是诗的茶事,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的饮茶习俗、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可以从茶诗中探得它的踪迹.谁第一个以茶赋诗呢?苏轼说:“厥传唯杜育.”(《寄周安孺茶》)杜育生活在晋代,除他之外,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