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控制收入分配差距、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根据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数据,在对收入分配极化测度和估算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收入流动性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95-2008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指数不断扩大,但是,由于这一过程中低收入群体所占收入比例下降,中、高收入群体所占收入比例上升,收入分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然而,不断扩大的两极分化指数仍表明,政府不仅需要关注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需防范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关收入分配的三方面主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我们面临以下三大与收入分配有关的问题 :一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实际格局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基本目标模式是什么 ?即我们应该向哪种收入分配方式转轨 ?二是各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与对策。这又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合法地收入分配会如何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应采取何种政策加以调节 ?另一方面 ,由各种“灰色”和“黑色”收入 (包括腐败 )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对策。三是国有经济内部的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与规范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个人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开,尽管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和与此相关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正确认识了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分析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日渐加大.这一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由不法收入引起的)则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抑制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杠杆机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控制差距过大,健全法制,消除非法收入,就会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收入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分化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目前我国社会成员收入和财富差距在短期内过分拉大的问题,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焦点.如果这种差距拉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必将导致贫富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这将严重危害社会稳定.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有序的分配机制,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个人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但在收入分配中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 ,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必须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 ,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功能 ,抑制个人收入差距 ,否则当差距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便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渠道多元化 ,收入逐年提高。但在目前 ,分配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 ,居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 ,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 ,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推动的正面原因 ,也有我国目前分配体制不完善、调节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原因。因此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体系 ,深化配套改革 ,规范收入分配 ,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 ,防止两极分化 ,是分配领域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5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将采取实质性努力调节收入分配,避免出现重大社会问题的积极信号。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改革向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中国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收入差距拉大,甚至被认为有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邓公在多年前就提出警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从现在  相似文献   

9.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将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后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调节收入差距的具体方式有: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打破垄断,创造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环境;加大反腐力度,消除权力寻租的根源;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税收体系,加强税收杠杆的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透明度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扩大态势。但是,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导致的贫富差别并不等于两极分化,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当务之急是要对收入过高和过低的两头进行必要的调控,重点是解决贫困问题,将低收入层的收入水平升上去。同时利用国家的财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1.
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分为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和客观条件型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概念中人口是生活质量的承担者,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口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为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它们从各方面影响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性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境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教学体系相比,参与性教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实施形式,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只有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专书词汇研究的进展,表现在题材范围扩大、内容的完备化、方法的科学化、价值的多元化四方面。专书词汇研究的不足表现在缺乏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专书词汇的研究应寄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14.
于省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他称之为"独体形声",并举羌、姜、天、麋等字例。在"独体形声"说的启发下,作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一批这样的字例,这类字构形比较特殊,将之称为"声符形化字",它们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 0世纪 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在构建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如何既倡导科学精神 (求真 ) ,又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求善 ) ,追求完美的世界和完美的人格 (求美 ) ,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正是终身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彝学是认识彝族,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彝学自然是中华学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彝学与中华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并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证据规则的立法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但在认识上不统一,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解决.为了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需要对公共权力加以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同时诉讼过程有客观规律可循,亦需制定规则以统一证据的运用,这就给证据规则的制定提供了理由和理论根据.而证据规则与自由心证原则相违背,因而证据规则的制定宜粗不宜细,以保障人权和保证适当的心证为限.  相似文献   

19.
论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管干部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党组织引导、支持人民选拔、管理、监督干部。党管干部被确立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原则的理论依据:党的性质理论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根本理论来源;党的领导原理是党管干部原则的直接理论来源;政党政治录用的基本功能是党管干部原则的基本理论来源;现代官员理论奠定了党管干部原则的一般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