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道路,但由于没有科学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更没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保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文章认为,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从"四问"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适应其相应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一般都比较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往往是被忽略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有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润物无声地在专业能力课程中有所体现,满足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根本上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成才与就业》2011,(13):126-127
“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的简称。上海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及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年~3年,服务期满后,这批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可享受一定的优惠。“三支一扶”的招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外省市高校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环境、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众化条件下制约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了大众化条件下缓解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机遇,拓宽就业空间;注重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服务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推出就业品牌。  相似文献   

5.
一位在三峡工地担任监理的高级工程师曾对我校毕业生的情况谈了一些看法 :“你们学校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很强、也能吃苦 ,就是不愿提问”。这种评价 ,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问与不问 ,固然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独立思考的治学精神也值得提倡。但是 ,在强调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的同时 ,我们决不能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 ,忽视传统教育中的“不耻下问”精神的培养。1 .“不耻下问”应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日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也是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毋容置疑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农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当中存在着"学农不择农"的现象.我们通过对几所农业高校农科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以探求学生学农不择农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穆东 《成才与就业》2008,(Z2):13-17
近年来,上海市的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政府各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广开渠道,积极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本文结合已运营多年的政府专业网络招聘平台——上海公共招聘网(http://jobs.12333sh.gov.cn)的有关统计数据,选择对近几年应届毕业生需求较大的十五类岗位予以评述,供广大应届毕业生参考。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信息,及时调整择业方向并进一步做好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在应届毕业生员工离职问题研究中加入心理契约这一变量,探讨心理契约与应届毕业生员工离职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引入了心理契约和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理论,继而在应届毕业生员工自身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提出假设,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基于心理契约的应届毕业生离职问题得到了验证.本研究结果为企业应届毕业生人才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结合农业院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依赖性强、知识面窄、吃苦精神差、心理脆弱等问题 ,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 ,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等教育的对策 ,以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表现在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本项目以浙江省高校为例展开调查,希望全面了解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及其职业规划的行为,并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本科设计中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出题和学生被动选择的选题模式、部分教师出题质量不高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学校对毕业生提出了让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自行发掘毕业设计题目和结合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特点进行选题的建议,并要求形成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方案和创新点、已具备和尚缺少的条件等内容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在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F0002-F0002,I0001,I0002,F0003
一、在钱学林图书馆前对大学生的讲话 我今天刚到西安.刚才在职业服务中心了解了一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我突然决定到交大来看望师生,我想和应届毕业生座谈一下.  相似文献   

14.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宗旨、大学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开设的现代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前期党化意识比较浓厚,在抗战期间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体现在:让高等教育为抗战服务;在教材方面作了较大调整:直接授予大学毕业生军衔等。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公民文化的土壤,而无论北京民国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不是一个民主政权,这就决定了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种无根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随机抽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自编的《高职院校临近毕业学生就业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其就业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方面差异显著;和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相比,全量表就业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焦虑源分量表上,就业焦虑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刘建国、韩国勇在2008年12月4日《科技日报》撰文指出要让大学生顺利走上职场之路,除了保障学科专业素质过硬外,培养意志品格等软实力也十分重要。而目前,大学生普遍在价值观上过分崇尚自我,整体协作观念差,欠缺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使用人单位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录取聘用问题上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也存在着创新意识差、高端人才缺乏、就业心态不良及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等问题,高校应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建立科学就业指导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对象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此如何把这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运行管理以及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校企政府联动"的培养模式,其中着重探讨了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学习、校企联合培养、导师指导、项目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高校、企业、政府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深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推动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自由意志,秉持无偿、利他的精神,以组织形态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在本质内涵上,志愿服务精神与公民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实践中,志愿服务在培育公民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增进了志愿者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志愿者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培养了志愿者的博爱、友谊、宽容等公民德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与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