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哲学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善、美,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它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  相似文献   

2.
在论及美的本质时,李泽厚同志认为,“美的本质是真(合规律性、客观现实)与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统一”(《美学论集》第361页).这意味着:一、美无独立的品格与属性;二、美是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显现;三、这种显现表明了目的合规律性.我认为,这个本质论不仅未能科学地准确地揭示出美的本质,反而否认了美的客观性,否认了美的存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论.  相似文献   

3.
简论人格的真、善、美徐长山人格,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指的是做人的资格、品格或标准。康德说,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人格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客,如气质、性格、思想、智慧、道德、能力、知识、理想等等,形成一个人格体系。在人格体系中,除了气质主要决定于人的...  相似文献   

4.
论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是道德科学的重要课题。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立而存在。真与假是事物真实存在或虚幻伪造的属性,这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善与恶是人类思想行为对社会是否有利或有害的属性,只有人类存在善与恶的问题,这是道德论方面的问题。美与丑是指一切事物的具体形象是否生动、感人,以引起人们喜悦或厌恶感情的属性,是美学方面的问题。它们是事物的三类具体的属性,都是价值范畴,都有评价的问题。只有人类才能进行这些评价。真善美不是并列的,但可以统一,统一的基础是真。马克思主义教育人们,就是要达到这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一 体育魅力是体育特点与观众欣赏需要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要研究魅力,就要对体育特点和观众的欣赏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体育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个方面。欣赏需要总是在对客体的欣赏活动  相似文献   

6.
颜佳华 《湖南社会科学》2008,(5):I0001-I0001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尺度。行政学研究是不断趋向于真、善、美的过程,包蕴着真、善、美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7.
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其理论角度应为:和谐社会之真—社会的必然性与和谐的应然性结合;和谐社会之善—传统文化脉搏与时代精神的共鸣;和谐社会之美—个体审美实践与社会运行模式的契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和谐社会与真善美互为条件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文艺思想,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文艺现象,揭示文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以指导革命文艺的实践。而文艺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审美需要,求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因此,文艺与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等等美学范  相似文献   

9.
发展真 发展善 发展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耕田 《学术界》2001,(6):204-209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在地包含着真、善、美的因素.发展真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真实性,由此可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发展善是社会发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功利尺度;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是发展真与发展善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发展美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审美尺度.发展真、发展善、发展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所谓艺术上的真,我们认为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基本是一致或相符的,但又不完全相等。它和科学上的真一样,是认识论问题,指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是否正确。只不过科学家是用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家是用形象思维,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反映世界。当科学家用概念体系准确地掌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时,我们就说他的认识是真实的,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便是假的。当艺术家用形象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时,我们就说他创造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1982年10月号所载刘天华同志的《<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以下简称“刘文”),是一篇内容充实、饶有新意的建筑美学论文。文中关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综合性及其他方面的论述,均能给人以教益和启发。但是,文中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进一步探讨:一、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在艺术综合性问题上,究竟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思想体系;二、什么是综合艺术或艺术的综合性,怎样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综合性;三、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综合性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有什么审美功能。陈从周先生曾说过:“苏州园林在今日保存者为数最多,且亦最完整……故言中国园林,当推苏州了,我曾经称誉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因此,本文对于上述三个问题,准备结合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来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并就正于刘天华同志及建筑学专家们。  相似文献   

14.
技术并非是抽象的、孤立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负荷科学、政治、经济、伦理文化意涵;技术并非是自主的、价值中立的,而是负载价值,并且渗透着伦理。技术不仅具有物性,而且充满着人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物化。因此,技术不仅具有“真”、“善”、“美”,而且三者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真、善、美?这是哲学史上已经讨论了几千年的老问题。不过老问题可以有新意义。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包括关于真、善、美的理想这个老问题,要求哲学工作者给以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各个时代的精神文明体现了各个时代的人们的理想。可以说,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就是人们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传统中提取理想,并创设条件来促使理想得到实现的过程.精神活动有多种方式,就活动的成果说,有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等。我们暂且把宗教信仰这种对世界的虚幻的反映方式撇开,只讨论理论思维、道德实践和审美活动这三种主要方式:它们各自以提取和实现真、善、美的理想为其特征,分别地具有真、善、美的价值;而又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着,因为它们无非是统一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不同侧面。人类建设精神文明的远大目标,就在达到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和造就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实践和认识是联结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方式和精神方式,二者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实践一认识结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成为思想的三大原则;认识真善美是为了指导创造真善美的实践活动,遵循真善美成为行动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7.
真、善、美:一个历史之谜从哲学史上来看,真、善、美犹同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古往今来,许多哲学流派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对这一历史之谜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解答.极端的哲学家完全割裂了真、善、美之间的联系,把其中之一直线化、绝对化,发展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一些唯心主义者仅仅以善或价值为出发点建立哲学体系.而一些唯物主义者绝对排斥价值判断,仅仅以真或实事作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现代西方的一些艺术家则绝对排斥真和善的内容,鼓吹  相似文献   

18.
看了李连科同志的《关于价值的哲学分类》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很受启发。对李文中的大多数具体论述,我是很赞成的。但是对于划分价值类型的方法和如何看待“真、善、美”的问题,似觉得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对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大体有四种观点,即机构分割说、部分相通说、完全混同说、玄妙虚说,这四种观点各有利弊。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当代现状及未来趋势上揭示科学技术是真、善、美紧密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因现代科技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否认科学技术真、善、美统一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能用消极的支流与现象否定积极的主流与本质,不能让一些人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败坏科学技术真理,不能以偏概全地把科学技术可能误入歧途用来否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思想空前解放,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主流。但由于社会、历史等诸方面原因,各种建立在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也在一些地方蔓延开来。1992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