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汉族姓氏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一些主要的姓氏就已经出现。姓氏究竟有多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史料很多,具说不一。 现存较早记载古代姓氏的文献,是东汉时期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里面列举的姓氏约有500多个。北宋时期的《百家姓》起初收集494个姓氏,其中单姓434个,复姓60个。后增补到500多个姓氏。明朝初期的《千家姓》,收有姓氏1968个。从那以后,明、清两朝还有人编写出了《古今万姓统谱》和《御制百家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集姓氏4129个,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2个。 有关专家认为,汉族见于历史文献的姓氏约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些姓不包括四姓和蒙古族、满族译改的姓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姓氏。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个个复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的名字很简单,虽号称3500多个,但实际常用的,女性不过500个,男性约800个。美国父母为孩子取名。一般照着《圣经》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 相形之下,倒是美国人的“姓”极其复杂,世界各色人种带来各自的姓氏,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姓氏  相似文献   

5.
由荒蛮通向文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的编纂特点及人文价值弦声自从孔夫子创私学以来的两千五百多年中,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从巩固本阶级统治的利益出发,都十分重视启蒙教育。而在历代,甚至世界各国的启蒙课本中,没有哪一种能比得上象《百家姓》、...  相似文献   

6.
《史记》与古代姓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研究人的姓名称谓,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姓氏学”。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历史和文学巨著,不是专治古代姓氏之书,但是司马迁撰述古史时,却有意在这方面进行了整理,记录了许多有关先秦与西汉时代姓氏制度的可靠史料,为今天研究古代姓氏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司马迁对古代姓氏学的贡献,是《史记》研究中的空白,笔者有鉴于此,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中华民族是个古老文明的国度,因此中国人的姓氏也源远流长,从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开始,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杰出的文学家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江苏省作家协会、《江海学刊》编辑部、淮安县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委员会、连云港市社联文联联合举办了首届《西游记》  相似文献   

8.
由于夏汉语音差异,西夏7个党项后妃姓氏同名异译现象很严重。本文在全面搜罗这些姓氏异译的基础上,通过对照、分析、考辨,澄清因异译而导致的混淆,并对通行的点校本史书及《西夏姓氏录》中出现的相关讹误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9.
墨子姓氏、先祖考略郭成智,张新河墨子到底姓什么,犹如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故里在什么地方一样,也诸说不一。由于姓氏是溯及一个人先祖和其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故探究墨子姓氏,也成了重要课题。本来,从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墨子为“墨翟”和《吕氏春秋》高诱...  相似文献   

10.
从印度佛教的最初传入到晋宋之交,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四百多年中,印度佛教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察一下汉魏两晋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受过程,于我们今天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据史载,中国最早接触印度佛教,是在公元前一世纪。《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  相似文献   

11.
<正>于幼军、黎元江合著的《社会主义四百年》第一卷于1985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8年后的今天,读者期待已久的《社会主义四百年》第二卷出版了。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0月27日邀集了广州地区学术界和新闻出版部门的专家学者40多人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张难生主持,省社科院院长张磊、省社联主席梁剑、广州市社科院院长李权时等许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以致有些未及发言者就递上了书面发言稿。与会者对该书的内容、特点以及社会意义进行了评估,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推荐并导读。 专家学者们一致称赞《社会主义四百年》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的好书。它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定深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应该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推荐。该书的主要特色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成书问世,至今约四百年。批评家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以脂砚斋评点《石头记》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二百年。脂砚斋之前的二百年,是把它与《三国》、《水浒》、《西游》作比较、相比美,称它为四大奇书之最。脂砚斋之后的二百年,是把它与《红楼梦》作比较,因而有《红楼梦》是暗《金瓶梅》、脱胎于《金瓶梅》、继承发展《金瓶梅》  相似文献   

13.
澳门近四百年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使它在汉语粤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多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是与澳门人口的人种结构密切相关的.正如安瑞志先生《“澳门人口及发展”内容简介》所说:“澳门本地人可分三类:土生葡人——即一般人所指操葡语的中葡混血儿、中国人、及葡萄牙人.过去四百  相似文献   

14.
乾嘉学者张澍为清代姓氏学的集大成者,他筚路蓝缕穷其一生研究中国历代姓氏,所著《姓氏五书》,体例严谨,珠玑贯穿,方法独到,既博且新,不但勤于辑撰,而且考证精审严密。张澍以独到的眼光,坚韧的毅力,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治学能力,对中国古代姓氏的错乱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厘清订正。其姓氏学研究不但具有创发性,而且学术价值及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宁死不辱使命的南明爱国使臣左懋第的母亲于明崇祯帝自缢后,也绝食殉国而死,关于这位忠烈女性的姓氏,史籍记载有所歧异。已故著名明史专家依据王士祯《池北偶谈》的记述,认为左懋第的母亲姓徐,并认为《明史》与《明史稿》谓其为陈氏是错误的。本文依据有关行状、墓志铭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对左母的姓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认为黄氏失考,而《明史》与《明史稿》所载不误。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的小名叫毛伢子,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8岁时,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开始读书。他和别的孩子一样,从《三字经》、《百家姓》等浅显的读物开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也逐步深入。“四书”、“五经”等书,他都读过,甚至包括《左传》。正是因为《左传》这部书,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小时候读过的《诗经》和《论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昔时启蒙读物之一——《三字经》,最近首次由83岁高龄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潘世兹译成英文,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向世界各地发行,并在西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展出,备受瞩目。《三字经》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编,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和《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齐名,有“三、百、千、千”之称,是广泛采用的蒙学课本。《三字经》英译者潘世兹认为:“要了解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基本道德观念,它是一本  相似文献   

18.
某堂堂男子汉竟被人介绍说:“这位是女经理。”及至见到他的名片,方知姓女。 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56个民族的姓氏达11969个。稀姓甚多,且十分有趣,如色彩类有红、赤;植物类有竹、菊;动物类有鸦、雕;金属类有铅、铜;贬词类有死、尸、爬、丧等。有的姓读音特别,如“万  相似文献   

19.
孟祥才的《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近三十万字的专著是孙祚民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第一卷。在该书中,作者以生动、流畅和精炼的笔触,勾勒出秦汉四百多年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画卷,对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在此以前,  相似文献   

20.
记载"八姓入闽"的现有文献中,乾隆《福州府志》引路振《九国志》应为何乔远《闽书》之误,且路振《九国志》无"八姓入闽"之记载;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嘉靖《固始县志》和光绪《漳浦县志》所引《闽中记》,为宋代林世程《闽中记》,非唐代林谞《闽中记》。历代正史、地方志书及谱牒资料所载,中原入闽姓氏并非始于永嘉,"永嘉南渡"诸姓未尽入闽,而永嘉入闽姓氏亦非仅局限于"八姓",故"八姓入闽"并非移民史实,而是移民传说。林宝《元和姓纂》为"八姓入闽"传说的逻辑起点,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陈、黄、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元祐年间始定型为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源流叙述转为地方历史叙述,并经由地方志书传至中原和台湾,流传至今,成为豫闽台两岸三地跨区域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