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代士人服饰颇具特色,大多头戴幞头或席帽,身著圆领襕衫,有时外加半臂,系腰带,足着履。文章一方面考辨了其具体形制,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士人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质,即它是大唐皇室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特色服装;它是汉族传统服饰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它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时代特色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3.
唐代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度繁荣的时期,国力的空前强盛促使唐王朝对于外来文明采取开放政策。唐代前期的女装形制具有显著的特点,如上衣下裙、胡服、女着男装及袒露风等,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性和深厚曲文化内涵,其非凡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4.
襦裙、男装、胡服都是唐代女官比较常见的着装,不同的色泽、款式与风格不仅有不同的指称意义,也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诉求,还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唐代女官的服饰造型及其变革不仅折射着特定女官的身份、地位与职分,还折射着当时社会的经济形势、文化生态、审美诉求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它不单是纵向的继承和延续,更多的是横向的兼容和并蓄。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汉代的服饰形成,其中吸取了很多的民族文化元素;魏晋南北朝因民族融合而带来的服饰上的交融以及隋唐时期的胡服风尚,至元清时的服饰改制,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入民族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唐代女子元服代表了中国古代女子元服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异质文化渗入民间且影响深久,女子元服著用规制兼具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组合特质,多变且繁复。本文着重以唐代典型女子元服形制为对象,就唐代女子元服的演替、继承、接续和交融做一细致的爬梳,对异域化、多样化元服时世装风貌发展变化进行解读,进而揭示唐代女子元服的历时性嬗变特征和极度化两重审美特质,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其流变。  相似文献   

7.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成就辉煌的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有影响力和传承力的文化高峰。它以卓异的风格、多方面的成就,使世人叹为观止。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精僻地指出:“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繁荣兴盛的唐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上占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六朝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人的不断开拓,到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重要题材。王维、孟浩然固然是盛唐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而岑参、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也都写有一些山水名篇。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最突出的功绩虽并不在山水诗,但作为全面发展的诗人,他们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摹山范水的诗篇也很有特色。前人曾从各个角度对李杜山水诗进行过一些论述,本文则试图进一步分析李杜山水诗的成就,并比较其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新疆 ,传入内地是在西汉。唐代以前 ,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发展缓慢 ,直到唐代 ,才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 ,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和技术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代的美术,随着唐代社会和一般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美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中国封建时期美术发展的巅峰,也是当时世界美术发展的高峰,至今对中外美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与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兴盛,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开放,思想开明自由,民族相互融合,文化交流频繁,文...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唐代道教渗透于唐代文化各方面。本文拟从唐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审美情趣和唐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科技诸方面探讨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及唐文化的道教特征,说明唐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单来讲服饰就是我们穿衣戴帽之物,但细思量会发现,服饰实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至今,服饰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遮羞蔽体的实际之物;二是划分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之物;三是人们生活美学的外在表现。在全球化视野下,服饰文化融会贯通,作为"衣冠王国"的中国走在时代的交叉点,国人迷失在怪乱纷繁的时尚中,一些人又开始在传统服饰中寻找民族认同,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一次次的"复兴"热潮讲述着中国人在民族服饰上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多位学者撰文认为,唐初几代帝王重视文化,推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是唐代文化繁荣发展,并最终形成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高峰的特殊要件和政策动因。至盛唐时,唐代文化政策已行之百余年,从武德、贞观的草创确立,中间经过高宗、武后的承续与发展,唐代文化政策渐趋成熟。玄宗即位后,在承继唐前期文化政策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三教顺序,复兴学校教育,尚科举而用人才,扩大和健全了文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实行继承与创新并举,融会中西、内外交流的乐舞文化政策,直接推动了盛唐文化的兴盛与繁荣,促进了唐代文化高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南岳佛教诗歌创作从南朝时期开始,创作尚处于发韧期,到了唐代,终于迎来了异彩纷呈的时刻。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诗歌创作的高峰往往会带来诗歌品评和理论总结的高峰,唐代诗学有着风骨和情韵并重的审美取向,诗学发展可以分为“载道”一路和“取境”一路。此外,近体诗对声韵的营造也承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对格律的探究。文章结合这些诗论,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地将唐代南岳佛教诗词的艺术特点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我国南部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以服饰文化最有特色。苗族服饰款式繁多,工艺精湛,绚丽多姿。它蕴藏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记载了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江南城市经济功能得以大大强化,改变了江南人的生活方式,并与区域传统交会碰撞,逐渐形成新的文化结构,进而影响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文章从以酒为题材的唐诗切入,就江南饮酒传统、产酒条件、造酒盛况和酒的消费等方面展开论述,唐代江南的都市醉歌最充分地展现出江南地区的诗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千年茶文化载体的茶艺馆成为茶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服饰是特定的职业个性和艺术个性的结合,属于茶叶经济的延伸产品。茶艺服饰应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为茶艺事业的发展增添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消费品味。运用4p营销理论为茶艺服饰的发展提供策略,产品开发抓住其核心文化内涵,确立准确的价值坐标、因地制宜、因茶而异、依托已有茶文化品牌实施有效的市场拓展,专业化的茶艺服饰对现代茶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周边各国的文化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中国相接壤的韩国更是如此,在众多受影响的文化中,舞蹈文化的影响较为突出。中国最具特色的袖舞是水袖舞,而韩国最具特色的舞蹈是僧舞,我们通过比较"水袖舞,僧舞"的不同得出两种服饰对于舞蹈的影响,更深层次的认识到服饰对于舞蹈文化的交流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这篇文章主要的是对中国的水袖舞和韩国的僧舞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作出比较分析,包括韩国袖舞受到中国袖舞的影响,中国袖舞在传入韩国之后,韩国对于袖舞的改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1])。  相似文献   

20.
牛仔服伴随着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来,唐装则复兴于繁荣的新世纪之初,本文以“牛仔服”和“唐装”的流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其流行原因,来揭示服饰时尚中的文化变迁,并由此展现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传统的和现代的、全球的和本土的并存交融的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