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理性刑罚观,金融犯罪的刑罚设置理念应当是“依罪设刑”。我国现行金融刑事立法规定的刑罚体系基本适应预防金融犯罪的需要,但还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个人金融犯罪的资格刑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罚金刑规定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处罚单一。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对金融犯罪个人完善资格刑”、对单位金融犯罪“完善罚金刑”和“增加解散单位的刑罚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涉及范围、犯罪手段和危害性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单位犯罪,探讨了我国现行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刑罚规定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1)刑罚种类进行调整;(2)区别处罚不同类型的单位犯罪;(3)罚金数额应有确定;(4)单位犯罪中自然人处罚应更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也称法人犯罪。单位犯罪主体必须是单位,犯罪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客观表现必须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认定单位犯罪应区别与自然人犯罪和共同犯罪的界限。对单位犯罪刑罚适用“两罚制”。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刑罚理念是单位犯罪刑罚制度设计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单位犯罪刑罚理念基于残缺的客观说,严重影响了刑罚效果的发挥。应该提倡基于主观说的客观主义的单位犯罪刑罚理念。刑罚不仅仅是社会基于道义施加的行为强制,更应从受刑主体角度考察其实际刑罚效果,从而达到一般预防和特别预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刑罚理念是单位犯罪刑罚制度设计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单位犯罪刑罚理念基于残缺的客观说,严重影响了刑罚效果的发挥。应该提倡基于主观说的客观主义的单位犯罪刑罚理念。刑罚不仅仅是社会基于道义施加的行为强制,更应从受刑主体角度考察其实际刑罚效果,从而达到一般预防和特别预防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刑法对公司(单位)犯罪的刑罚采用了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单位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这种单一的刑罚配置模式不能适应对公司(单位)犯罪的预防和抗制,也不符合国际社会打击公司犯罪的立法趋势。鉴于此,我们欲从公司犯罪刑罚配置的现状考察为出发点,进而论述我国对公司犯罪的刑罚进行重新配置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公司犯罪刑罚配置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单位犯罪刑罚制度制定时间较短,制度设计上重刑主义色彩浓厚,背离了外部性的相互性原理,实践上存在着刑罚本身因素和刑罚超过因素导致的执行难现象,影响了刑罚目的的实现。基于学理性的分析和对外法的借鉴,建立单位犯罪刑罚准备金制度、强制性的内部干预处罚制度、区分性刑罚制度,是解决我国单位犯罪刑罚困境,实现刑罚善治之良策。  相似文献   

8.
单位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刑法虽然对单位犯罪在立法上肯定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地位,但在具体适用刑罚中却并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单位犯罪的刑罚体系,在刑法分则的规定中仍存在许多缺陷有待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9.
一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如果说刑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在刑罚中表现了刑法的灵魂和思想”,那么,刑罚目的则是刑法的精髓。 首先,刑罚目的是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之一,直接决定着刑事立法的方向。刑罚目的作为国家刑事政策的核心,是指国家设立、适用、执行刑罚以期望达到的主观效果。犯罪与刑罚是矛盾的统一体,犯罪决定刑罚,反之,刑罚也制约犯罪。受制于不同的刑罚目的,就有不同的犯罪体系和刑罚体系、刑罚内容以及不同的刑法修改意向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金融犯罪是指违反金融法规,实施了破坏金融秩序、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金融犯罪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危害金融安全的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或相关活动中,违反金融法规,危害金融安全,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它与金融犯罪存在着相同与区别之处。“危害金融安全犯罪”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具有观念上的意义,期望能够得到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犯罪者“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属于刑罚裁量中对犯罪者个人情况评价的核心内容,国家应围绕以上因素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家评价制度。在对犯罪者刑罚的裁量中,法官在主要根据犯罪者的行为责任决定刑罚的基础上必须考虑专家提供的对犯罪者“人身危险性”的评价结论并结合犯罪者的其他个人情况决定其刑罚。其中,对犯罪者“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应规定为法定情节以体现我国刑法的刑罚个别化原则和预防犯罪为主的刑罚目的,实现刑法立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在刑法典中系统规定惩处法人犯罪的条款,明确使用“法人”概念;只在危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内承认法人犯罪;法人犯罪以故意为主,也可是过失;法人犯罪可罚性标准应当高于自然人犯罪;对法人犯罪应适用“双罚制”,其中责任人员的刑罚可轻于自然人犯罪;明确规定罚金数额标准,并对犯罪法人增设新的刑种,等等。  相似文献   

13.
论单位犯罪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遏制日趋严重的单位犯罪现象,修改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较为客观的规定.由于法律对单位犯罪的概念未作明文规定,单位犯罪的立法过于膨胀且其刑罚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不仅影响单位犯罪的司法适用,还不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以“需要”为内容的人性观上的。而这种需要人性观的外在表现就是“趋利避害”。而贝卡里亚从这种需要人性观出发,论证了犯罪和刑罚,建立了贯穿《论犯罪与刑罚》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单位犯罪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在新刑法中已明确加以规定,这使得单位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争论有了定论,尽管如此,有关单位犯罪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就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刑罚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新刑法典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犯罪与刑罚之间应保持内在的、均衡的对应关系,即有罪必罚,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各种理论学说针锋相对的根源,在于它们出发点与侧重点的不同,在于“报应”观与“功利”观的冲突。犯罪与刑罚相均衡、相对称,始终是刑事立法与司法的最高追求与理想模式,而罪刑相适应之“罪”与“刑”的应有之义,却有再研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单位犯罪与三罚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各工业化国家的刑法大都设立了惩罚法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刑法确认法人具有犯罪行为能力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意志与举动可以相对分离的原理,并据此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刑事责任归结途径和承担方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惩罚制度是来源于传统两罚制度的所谓“三罚原则”。1997年修订的中国刑法在法人犯罪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单位犯罪的特殊概念,将法人犯罪和非法人团体的特定违法行为都归入单位犯罪的范畴,并且全面确立了三罚原则在中国刑罚制度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但未涉及单位累犯,这是现行刑法的不足之处。设立单位累犯有利于打击和预防单位再次犯罪,具有现实必要性。单位累犯的存在范围、构成要件及其刑罚方式是单位累犯研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修订后的刑法,明文规定了单位犯罪。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历程及现状,阐述了当前各国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特点,着重论述了单位犯罪的犯罪构成诸要件及其处罚原则,并说明了我国立法为什么最终采用了“单位犯罪”这一称谓。最后阐明我国明文规定单位犯罪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单位犯罪现有处罚制度上的缺陷,特别是单一的罚金刑制度无法达到处罚和预防单位犯罪的刑罚目的,来论证改革罚金刑和增设单位资格刑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完善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立法建议,如改革现有罚金刑,增设限制单位营业活动,取消单位营业资格等针对单位犯罪的资格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