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幸福的含义,指的是高贵的门第、优越的地位和舒适的生活的话,那么,德瑞那夫人、安娜和周蘩漪的家庭,可堪称之为是三个十分相似的幸福家庭。然而,正是这所谓的家庭幸福,却造成了她们终生的不幸。在某些人的道德准绳中,她们都是伤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俄国近代文史上出现的蘩漪、安娜这两个女性形象,在成长史、爱情遭际、命运轨迹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作者自身修养与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人物不同的家庭、社会、历史背景,使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性格、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她们的命运给人们,特别是女性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自主爱情 ,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妇女形象。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庄平 《南都学坛》2006,26(5):63-64
母爱是女性身上与生俱来的最伟大、最崇高的爱。然而在蘩漪的情感天平上,母爱的分量远远低于爱情的砝码。中国传统女人,纵然是生活在浓厚悲剧色彩的婚姻里,可一旦有了孩子,她就会忘记婚姻,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在母爱的世界里宣泄女性情感的激流。蘩漪的恨,是从踏入周家由青春少女变为少妇的那一天开始的,她沿着幽恨———愤恨———仇恨这一行程一路走下去。蘩漪双重的性格、复杂的身份、高贵的地位、变态的情爱,最终必然导致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的悲剧命运既有惊人的相似,也有显著的不同。二者的遭遇既因婚姻的不幸、社会的无情,同时也不无时代的深深烙印。她们的爱情追求虽以悲剧结束,但也充分显示了中外女性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大胆向男权社会挑战的勇气。借此以安娜和繁漪的遭遇来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思考女性在男权社会如何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世纪里 ,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在中外文学的画卷上更有深刻的描绘。繁漪和安娜是物质天地的富翁 ,情感世界的乞丐。是不幸的婚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是不幸的爱情毁掉了她们生活的希望。循着她们跋涉的足迹 ,透过她们苦难的历程 ,映在眼前的又分明是社会悲剧 ,是黑暗的社会扼杀了两位优秀的女性 ,使其在生存的夹缝里挣扎  相似文献   

7.
《雷雨》中蘩漪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的,并且觉得真切"的悲剧主人公。她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但因其经济条件不独立,思想和理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与旧家庭、旧社会彻底决裂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理想,虽与封建制度进行了抗争,但难以体现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因而无法成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的形象,导致她必然的悲剧命运,最终只能和罪恶一同毁灭。  相似文献   

8.
变中的蘩漪     
在作品<雷雨>中,蘩漪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独特的形象,她聪明美丽、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由于生活的禁锢,她渐渐地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而这个"活"的"变"的过程,不但包含有这个形象自身的因素,而且与其周围的环境,时代的因素密不可分.故挖掘造就蘩漪形象的内外因素,更深一层来理解蘩漪这个形象,从而可以看到一个"活"的蘩漪.  相似文献   

9.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美国牧歌》中主人公瑞典佬的悲剧命运。他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通过悲剧分析,不难发现作家对美国社会主流文化霸权的深刻揭露和对处于困境之中的犹太移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2.
从《简·爱》中的伯莎到《雷雨》里的繁漪,疯女人逐渐走下了紧锁的阁楼,在窒息的男权社会里争取话语的主动权。相同的命运遭际,不同的反抗形式,历经一个世纪后的疯女人,在夹缝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她们的蜕变,揭示了女性意识由"他者"到"自我",从蒙昧到觉醒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对于巴金小说《寒夜》中造成主人公汪文宣悲剧的缘由,在一般认为的社会黑暗说之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致命的不和谐因素.战争的特殊社会环境,给当时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压力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汪文宣这种小家庭中,主要的家庭关系和谐与否照样会影响到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正常存在;触及汪文宣个人自身,也蕴涵着思想、心理道德和事业上发展能力的不和谐诸方面.通过汪文宣这小人小事的生命乐章,显示出悲剧的深刻含义,即既彰显了个人生命主体的不和谐,又折射出当时时代、社会、事业、爱情及家庭的不和谐,还阐释了生命实践主体必须要与实践环境和谐发展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文学史上,苔丝和尤三姐是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家庭环境,男权社会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造成她们两人悲剧的成因和她们个人对待悲剧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从这点出发,对苔丝与尤三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琨,西晋末年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以永嘉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永嘉之乱前,刘琨的行为浮华放纵,为一名吟花弄月的贵公子;永嘉之乱后,面对国破家亡,刘琨决然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旗,转变成一名民族英雄。由于时代条件和自身性格的原因,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刘琨的经历和诗歌探讨刘琨悲剧,最后指出刘琨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小说中,尤其是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巨著中,作者通过悲剧冲突的描写和悲剧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进而达到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德伯家的苔丝》和《喧哗与骚动》围绕女主人公的情感婚姻悲剧真实再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南北矛盾冲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摩擦,全方位展示了社会变革冲击下的英、美南部农业区的社会画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新旧势力和观念相互博弈时期人们的多舛命运和矛盾心理。其中社会历史悲剧主题和婚姻悲剧主题以及悲剧的社会-家庭-个人三层结构等拓展法是小说的现实主义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某些长篇小说中,女性悲剧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红楼梦》主要塑造了青年女性的群体悲剧,充分表现出对青年女性的普遍同情与普遍崇尚;《水浒传》在祸水观念下展现了女性祸人祸己的群体悲剧;《金瓶梅》展现了女性群体在性追求与物质追求下的本我膨胀与自我迷失;《醒世姻缘传》则揭示出悍妇群体表面的强悍与本质的弱势。这些女性群体悲剧的审美特征表现为:群体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必定具有群体性,而其生命力又在于个体悲剧的互补;群体悲剧的审美价值来自个体悲剧的叠加,又必定超越这种叠加;伦理社会是群体悲剧的土壤,群体悲剧必然导致对伦理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美丽新世界》通过空间并置策略,建构起一个先进的后工业文明社会;通过空间对峙策略,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弱小的印第安文明社会,与主体文明间形成冲突的张力;通过空间选择策略,讲诉人物因在两个不同的文明间经历空间跨界所遭受的悲剧,展现出不同文明范型之间的冲突与道路选择。整部作品以空间为主要的叙事对象,呈现了异乌托邦小说讲述的空间悲剧,揭示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