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王充闾系原辽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连续两届担任“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在国内外十几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千秋叩问》等二十余种,“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另有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华彩乐章─—论郭保林诗化系列散文及其艺术构成机制姚春树,郑家健一从鲁西平原上走来了一位充满激情和极富想象力的散文家,这就是郭保林。新时期以来,他已出版的散文集有:《青春的橄榄树》、《有一抹蓝色属于我》、《五彩树》、《绿色的童话》和《郭...  相似文献   

3.
林振宇 《社区》2010,(17):6-6
林非先生是我敬重的学者、散文家。作为学者,他著作颇丰,已经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文学研究入门》等多部学术论著;作为散文家,他创作了《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等多部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作为史学家的韩隆福教授,在出版了<隋炀帝评传>、<走下神坛的诸葛亮>、<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之后,最近出版了他的诗文合集<月是故乡明>.我主要选读了其中的散文,当然这是一种"大散文",内容和体式极为丰富.我把阅读该集后的感受归纳为三种意识、三种精神和三个融合.  相似文献   

5.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体现为一种普遍性的营构形态,而《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里“我”又很特异,它们是一种叙述人设置,目的是为了在作者和文章内容之间起某种程度的屏障作用。这种叙述人设置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中的“技术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充闾同志在《柳荫絮语》、《人才诗话》之后,又出版了散文集《清风白水》。从这三本书所构成的创作历程上看,乃是一个不断开创,不断飞跃的过程。不论从读者的审美接受角度,或从批评研究的角度看,都有充分依据认定,他的散文集《清风白水》的出版,表明他的散文创作不论从篇章到总体,都已经实现了文体审美的化境创造,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清风白水》的出版,才引起全国文艺界与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才得到那么多好评。读过《清风白水》,评论其化境创造,我感到在几个方面非常突出的,而这些又正是散文创造取得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董伟建自80年代后期以来,余秋雨先生陆续发表了以“文化苦旅”为题的系列散文,结集出版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这些散文集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相似文献   

8.
贾祥伦的学术新著《中国散文美学发凡》出版后,褒扬之声不绝于耳,最近该书又荣获山东省写作协会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首届新书奖。它对中国散文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的确是令人赞叹的。《中国散文美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的新拓展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学术思想方面,作者突破了以前散文美学研究领域机械、线性的思维方式,以灵活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散文美学系统。他把散文当成一个运动着的过程,生活、作家、作品、读者等要素互相激发、互相限制形成了散文活动的圆周,《发凡》的第一章简笔梳理了…  相似文献   

9.
刘白羽是我国当今散文大家之一。在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五十周年的今天,总结他在新时期十年的创作新经验,无论对他本人的创作,还是时繁荣我国散文创作,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祖国进入新时期的大飞跃中,刘白羽也开拓了自己散文创作的新历程。正如他自己所说:“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到来了,那些积聚的形象,象火一样一触而发,我意想不到地写出《巍巍太行山》;而后又写了《昆仑山的太阳》、《樱海情思》、《罗马》、《翡冷翠》;最近又写了《翡翠城》,《海上日出》。我走向散文创作一段新的历程。”十年间,他出版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三个散文集。还写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记朱德同志》。另外还有多篇散文散见于  相似文献   

10.
闲读丰子恺     
温海宇 《社区》2014,(8):11-11
丰子恺的书我有两本: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早期出版的《丰子恺散文选》;一本是《闲居》,也是散文集。时常在空闲时翻翻,觉得颇有些情趣。比起他的漫画来,我更偏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文理并茂,情意盎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吉林籍香港资深爱国作家李辉英,1950年秋赴港,至1991年在港去逝。在港40年,一直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在这40年,他出版反映香港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短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9部,长篇小说2部。其中《四姊妹》是香港6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佼佼之作。他还出版了“抗战三部曲”的后两部———《人间》、《前方》,得到曹聚仁先生的好评。李辉英还是香港优秀的散文家,《乡土集》中许多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中难得的美文。  相似文献   

12.
艾南英及其散文理论与创作邹自振我国古代散文遗产是十分丰富的,然而我们文学史的叙述却显得贫乏,明末重要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艾南英即是一例。不用说《辞源》、《辞海》没有“艾南英”辞条,就是建国后出版的几部文学史著作里,也仅仅是社科院文研所编著的三卷本略微...  相似文献   

13.
何为同志是当代享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浙江定海人。他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抗战前夕,当时他还是十五岁的中学生,就在著名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路》。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抗日战争期间,何为参加了上海的救亡慰问团,秘密前往皖南新四军总部访问,返回上海后写成散文特写集《青弋江》(一九四○年出版)。解放后,何为在上海、福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先后出版了《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和报告文学《张高谦》等。“四人帮”覆灭之后,他青春焕发,文思飞涌,写出了许多散文。一九八○年出版了《临窗集》,这是他建国三十年来优秀散文作品的自选集,其中一半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作品。去年又出版了两本集子,《闽居纪程》是作者迁居福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是从驾驭散文这匹不系缰绳的轻骑启程开始其创作生涯的。他们在蜚声文坛之后,把主要精力投向宏篇巨制的余暇,偶或重操“旧业”,留下的尺幅扇面,有的也是很为精致耐读的。“我很喜欢散文。一九三四年最早写作品时,我就是从不成样子的散文开始的。”这是曾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五十年代文苑的杨沫同志的坦率自述。不久前出版的《杨沫散文选》和《大河与浪花》等三本散文集,则是她献给我国当代文学的又一份珍贵礼物,理应得到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40年代正式执笔散文创作,奇迹般地饮誉文坛。他的《雅舍小品》至今发行50余版,居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10多册,构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散文艺术世界,使梁实秋当之无愧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梁实秋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厚土、至爱与苍凉之天──聂茂散文集《天地悠悠》序羊春秋聂茂将这些年来发表的散文结成集子出版,恳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理由有三:聂茂为人忠厚,淳朴如噗,善良似玉,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其奋斗拼搏之经历,令人动容,此其一;聂茂为文真诚,以情...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修订本)若干注释的商榷路广正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等同志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教材,在原先基础上作了许多必要的改动,特别是全书文选的散文部分增删篇目在三分之一以上,又增加了练习,这样做肯定会使...  相似文献   

18.
林非 《江海纵横》2010,(5):30-31
林非(1931-),江苏南通(海门)人,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林非先生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林非先生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九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他的散文著述有:《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林非还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翻译出版或发表。散文代表作:《话说知音》、《离别》、《询问司马迁》等被选入中学大学课本。  相似文献   

19.
龙协涛1945年生。北京大学教授,编审,曾担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1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任期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出版《文学阅读学》、《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读者反应理论》等著作6部;选编的书有《鉴赏文存》、金克木散文精选《华梵灵妙》、汪曾祺散文精选《京华心影》等7部。  相似文献   

20.
《文明精神结构论》序劳承万(湛江师院中文系524048)尚未到“而立”之年,刘士林便连续出版了三本颇有份量的学术专著:《中国诗哲论》(1992年)、《语言和它的梦》(1993年)、《文明精神结构论》(1984年)。此外,尚有数十篇论文、散文和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