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昆山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山腔是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早在元末,昆山千灯(墩)的声腔家顾坚把流行于昆山各地的民歌、小调、山歌汇收起来进行加工,使它们更加适应于歌唱南戏,终于在明初取得了"昆山腔"的"冠名"权.昆山腔的演唱分二种,一种是散曲形式,如唐寅、祝允明等均是著名的散曲家,他们创作的部分散曲就用昆山腔演唱过;另一种成为了南戏声腔,吴中著名的南戏作家如陆天池、郑若庸等,他们的作品多曾用昆山腔演唱过.据考用昆山腔演唱过的南戏作品在魏良辅创研的昆曲问世之前,已多迭30种.  相似文献   

2.
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引入剧唱昆山腔,演唱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南北曲曲体的变异,昆山腔的曲体指义增强,有了“昆曲”之称;而这时的“昆山腔”或“昆曲”,实已超越了昆山一地的限制,流行南北,成为全国、全民族的“曲”。  相似文献   

3.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戏曲史家通常认为浙江温州(永嘉)是宋元南戏的故乡,在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上,温州有其特殊地位。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后,很快就传播到浙江各地及邻近的江苏、福建许多地区,并且出现了以这些地方为名的各种声腔,其中最早的是海盐腔。海盐腔滥觞于宋末而盛行于明代嘉隆以前,一度成为一切南唱的代表。昆山腔崛起以后,海盐腔仍在各地上演。现在“永嘉昆腔”中称为“九搭头”的各类早期南曲曲牌.可能就是海盐腔的遗音。与“永嘉昆剧”相类似的,尚有浙西金华一带的义乌“草昆”、浙东台州一带的“黄岩昆”及浙东、浙西“三合班”里的一些早期南曲曲牌腔。  相似文献   

5.
新声昆山腔的形成是一个延续二百余年的演化过程,而魏良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他所领导的昆山腔改革大致包含以下四项内涵以苏州语音为基准,制定声腔格律规范;雅化声腔曲调,丰富演唱技巧;融合南北声腔,同时保持二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建立并逐步完善昆曲场面.  相似文献   

6.
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方言结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其中流传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四大唱腔。这四大唱腔在演唱方式、旋律风格上都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在其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地域和不同观众的审美情趣的影响,都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  相似文献   

8.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才子”之一,明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他是一个具有全面文化素质的作家,创作涉及诸多方面,如诗文、戏曲、散曲、对联、谜语等,尤以戏曲、散曲的成就为高。较著名的作品有传奇《宝剑记》、院...  相似文献   

9.
《善本戏曲丛刊》所有的43种戏曲、散曲、小曲选集与曲谱中,收录了众多王实甫《西厢记》的单折戏、套曲、支曲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品或者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西厢记》作者到底为何人,以及《西厢记》在副末开场、出目、科介、脚色、演唱等体制方面,是如何受南戏、传奇影响的演变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两百多年来依照昆山腔的格律创作和演唱的传奇和杂剧(习惯上称之为昆曲或昆剧)一直称雄于我国的剧坛。苏州的戏曲家,无论在戏曲的创作、表演和理论批评方面,还是在剧本的整理、编选、刊刻,以及曲谱的编纂、增补等方面,对于昆山腔戏曲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昆山腔戏曲艺术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州是昆山腔的发源地昆山腔这个名称,最早见之于祝允明的《猥淡》①。魏良辅撰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前的《南词引正》亦提到元末明初已有“昆山腔之称”。徐渭的《南词叙录》(自序作于嘉靖三十八年),则赞美革新后的昆  相似文献   

11.
明代著名曲论家王世贞、王骥德和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日本学者盐谷温等人所持的曲的起源和“北曲先于南曲”的理论,在传统曲学研究中颇有代表性,甚至几成定论。本文经多方考证后提出新见,认为南曲不仅不是出现于北曲之后,而且南曲之源比北曲更早。曲学研究中另一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散曲是剧曲的支流”。本文认为,戏剧与曲严格说是两码事,戏剧之所以又称剧曲,是因为它将散曲借到自己的营垒中来,以唱曲作为一种新的表演手段;散曲绝对不是什么“剧曲的支流”,恰恰相反,倒是剧曲即杂剧沾了散曲的光,既强拉了散曲加盟又顺便窃取了“曲”的外衣,只有散曲才是曲的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12.
明清传奇因主要参照昆山腔新声演唱的格律和排场,故又称昆曲传奇。它当然也包括按弋阳腔等其他声腔的格律和排场演唱的文学剧本。作为我国古典戏曲的一种重要式样,明清传奇上续金、元杂剧和宋、元戏文,自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作家有名可查的就有434人,连同其他无名氏的创作,共计作品达3000部之多。汤显祖、沈璟、李玉、李渔、洪升、孔尚任等均是这期间的文豪;名垂史册的《浣纱记》、《临川四梦》、《玉簪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等佳品盖出于此。明清传奇以繁富丰硕的果实呈献给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同志曾说:“有句俗话‘百货中百客’,只要是对人民有益,是不是也可以让人民自己去选择”。李凌同志引用“百货中百客”的意思是说音乐这种精神产品,类似于商店里的百货,应由“百客”(人民)自己去相中,去挑选。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音乐,只要它们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可以让人民去选择。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都有大量的作品被不同文化层次的民众所欣赏、所钟爱。用美声唱法演唱的作品如歌曲:《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用民族唱法演唱的作品如歌曲:  相似文献   

14.
“鼎足对”,顾名思义,乃是一种“鼎足而三”的对仗格式,即三句互为对仗。这种形式,历来被认为是散曲中“一种特殊的对仗格式”。对此,元明以来的学者文士均无异辞;而且,论曲名著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书中又均有论列。这就易于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鼎足对”乃是散曲特有的对仗格式。比如著名学者王季思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元代散曲中,“对仗的种类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双渐赶苏卿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但是不知缘何,如今似乎已罕为人知。殊不知,在宋元时代,它却是广播众口、流传甚广,诗人。曲家也每每津津乐道、形诸笔墨的。《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赵氏孤儿》的作者纪君祥,都曾写有同名杂剧《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没有一个不曾在散曲中吟咏过“双渐苏卿”的故事;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类元散曲不仅数量多达百余首,而且甚至把“金山”、“金山寺”和“豫章城”、“贩茶船”等词语迳直作为“典故”来使用。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反映这一题材的元代散曲作品还有独创的  相似文献   

16.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张可久是元代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其风格一改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藏含蓄”的美学风格,而这一风格在其创作的写景作品中尤为突出。文章结合其散曲作品对其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昆山腔的诞生,在我国戏曲史上是一件大事.但是,在它形成的初期,还只是用于清唱,不像戈阳、海盐那样用于戏剧演出.梁辰鱼的《浣纱记》问世后,昆山腔才逐渐取代了盛行一时的戈阳、海盐诸腔的地位而蜚声剧坛.因此,《浣纱记》不仅是昆曲发展奠基的剧本,而且在戏剧声腔发展史上,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对《浣纱记》的全面评价,另有专题论述.这里只想就《浣纱记》的作期、《浣纱记》与西施、《浣纱记》与昆曲  相似文献   

19.
《浣纱记》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在当时即为歌儿舞女所传唱,有“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之誉,而且已经“至传海外”;更重要的,《浣纱记》是最早以昆腔新声水磨调演唱的传奇作品之一,是昆腔在我国戏曲声腔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的标识之作。但是,查检明清两代剧作家和评论家的所有论述,他们对《浣纱记》的结  相似文献   

20.
乔一瞳 《老友》2014,(5):48-48
正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它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