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本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轴心概念。随着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演进,文本主义逐渐占据理论中心。与之联袂而行的文本间性和"文本巨无霸"理论聚焦于语言、符号、话语,致使其忽略现实事物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20世纪末期,文学理论"回归事物"的思潮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崛起引发了从"文本间性"到"事物间性"的范式转换。"事物间性"概念建立在反思文本主义的基础上,旨在调解长期以来语言/事实、人/物、心/身的分裂状态,重新考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岩画是早期人类用视觉呈现的方式表达意义的一种感性文本.这种图像世界的表达和诉求同现代绘画有着明显的差别.以现代人观物的模式和立场对岩画进行阅读,可能会因文化的巨大差别而形成深刻的误读.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岩画和现代绘画中的文化差别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岩画的图像发生与意义发生的人类学理解.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本包含事实和价值二维,从其价值之维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为一种"符号表意系统",因之,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收受也遵从符号表意的基本规律。以"福建南平砍杀案"系列报道为例,探析了新闻文本中的符号衍义问题,并认为:首先,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可向多个方向上开展符号表意,具有分岔性;其次,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主要可在三个层级上进行:报道新闻事实要素的对象指称层,解释、预测和评价新闻事实的元语言层,以及解释、评价新闻文本话语的元元语言层,具有层控性。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6.
民歌在文化中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侗歌民俗研究》对侗歌及人类歌谣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性。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歌谣人类学"理论,用人类学视角对歌唱活动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以唱为本",以歌俗为主的研究主张。同时,作者还进行了有效的"多文本"写作,这对人类学田野写作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股东抽逃出资后法律责任的规定依然主要集结于公法领域.私法层面的文本阙漏使得实务中诸多商事纠纷的审判无法回归于应然的"适用法律型"审判模式.在实践中,唯有依托"参照法律文本"和"遵循法律原则"的二元思维进路,根据案件的实然状况及审判的社会效果,进行公正合理的裁量.  相似文献   

8.
戏剧演出媒介不是特意为演出而存在的,即戏剧演出的媒介具有“非特有性”,它指演出的文本符号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用之物没有什么不同,其非特有性的形成与展示框架有关,即展示框架是身体以及日常物品转换成了演示媒介的前提条件。这使得戏剧演出所用的媒介体现了它从物(事)到符号(物-符号)、从“寻常”到“特用”的转换过程,而这一转变使得演出媒介带上了“表情”,形成了“统一场”,进而影响符号文本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媒介的阅读,历来就存在着数字阅读与文字阅读两种方式.中国古老的"八卦"与"河图洛书"的阅读,中世纪西方"塔木德"学派对<圣经·创世纪>的阅读,都含有数字与图像相互推演的理路,可以视为传统文本阅读中潜隐的某种原始形态的数字阅读.如今作为数字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媒介,部分地装备了传统阅读中缺乏的象数思维工具,使文本阅读比率相对于数字阅读比率逐年下降,传统的文本出版也相对萎缩.但是,数字出版对文本出版来说,只能是一种补救而不是一种取代.创造和使用多种多样的媒介是编辑出版人创造本质的全面发挥,当代的数字智能阅读器只能方便和丰富人类既有的阅读和出版方式,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传统的文本阅读与出版模式.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当教育学生既能从事数字阅读又能从事文字阅读,并且培养出掌握两种出版技能的新型编辑出版人才.为了数字媒介的快速普及,也为了文本出版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全面加强编辑出版学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古神话存留在不同文本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部分原因在于汉字符号系统的独特性。中国象形文字形音义一体、直观与抽象结合的特点,使汉语言符号系统获得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与平衡,也使汉语的思维方式里充斥着较多情感的因素。这种特点使得神话与其他文本的分界较为模糊,以致神话的寄生现象极为普遍,难以形成系统的神话体系。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志诗学作为文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理论研究形态,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人类学研究中的诗性要素。自现代人类学研究以来,民族志研究的诗学倾向肇始于克利福德·格尔茨,其文学性首要体现于民族志文本的书写体制之中。它作为田野经验的文本化呈现,既包含着“在场”与“离场”的交错杂糅,也关涉着“观察”与“理解”“表述”与“阐释”之间的缝合。格尔茨认为,从事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视为“文本”所进行的一种“诗学”或“文学批评”向度上的阅读、分析与反思;而人类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作为“人学”的文学。在此,民族志作为一种召唤与回忆的拟像之物,通过具身化的方式而对文化的“他者性”勾勒一种复象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聚焦于当下城市文化及社群性艺术事项的人类学研究,是针对"自者中的他者"所进行的"反身性"文化叙事。在此,"艺术田野"不仅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于解读城市中"大传统"与"小传统","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知识形态"与"时代症候"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更在方法论的层面为人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学科观念,使其在面对艺术活动时,为活态而流动的感性符号留出诗性的阐释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民族志制作,则既包含着一种入场经历的"诗学视域"也关涉着离场反思的"诗学书写",并形成了从"审美事实"到"交互阐释"而至"意义文本"的艺术民族志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3.
重视文本研究是当前深化毛泽东研究的基础,从文本学的意义上对毛泽东研究的"文本资源群"进行必要的细化分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毛泽东研究中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入性文本",即可直接入手研究的毛泽东本人所写的"一手文献",根据其文本结构并借鉴文本学的相关理论范式,可以将其细分为"正式文本"、"生成性文本"与"拟文本"三大类;二是"旁引性文本",即可间接利用的"旁征博引"性文本,包括毛泽东传记、年谱以及中共党史和同时期党内重要领导人物的著作、回忆录等"二手文献",它为毛泽东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参考。只有实现上述两类文本的综合利用,并在研究中更加自觉、规范地将"多元文本"有所区别、有所选择,才能准确地勾画出毛泽东真实而丰满的思想肖像。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在阅读中通过相似性原则,把阅读活动扩展到现实世界,完成了一个读者因受到文本的诱惑进而在现实世界依照文本律法进行模仿的过程。从而堂吉诃德心甘情愿受着文本的诱惑,混淆了文本与现实的界线,并处处以文本的律法来要求现实。这种模仿其实质就是对欲望的模仿,其中介就是堂吉诃德阅读的骑士小说中的骑士典范。从堂吉诃德的阅读中证实生活可以模仿文学,并可以借助文学的创造性想象来医治现实的贫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治人类学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新政治人类学适时而变,打破以1940年《非洲政治制度》定义政治人类学的界限,将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权力",使得政治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无限延伸。新政治人类学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政治现象,关注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探寻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以及人类权力的产生和异化等问题。新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了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政治人类学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文学阅读中的"理解"就是向文学文本寻找并获得其"原定"并"确定"的意义,而"误读"则恰好是使之与"原定之确定"发生"有意味的"背离,作为文学阅读的两个相互建构的要素,它们共同形成了对作品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历代学者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阐释,这实质上是对该诗文本的"空白"所作的不同填补。文本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吸引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文本进行阐释是文本的实现。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解读就是这种文学理论观点的反映,但在文本实现的过程中,读者要确保文本阐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理解的对象是文本,音乐的文本指的是用符号记下来的乐谱按照规则而组成的乐句系统。因此,理解西方音乐的关键是对西方音乐文本制度的正确解读。首调唱名法的制度原则给予我们对理解西方音乐最大的启示是,"音"与"乐音"之间的重要区别,即"音"要在具体的音乐制度体系中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文本的构成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要素论"和"层次论"的分歧和争论.综合古今中外有关观点.文学文本应是一个多层面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层面可进一步归纳为言、象、意三个大的层次,这三个层次各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又因其内在关联而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共同担负和体现着文本结构的意指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性功能.文学文本结构的这种整体性功能也决定了它的非自足性和全面开放性,它的产生和存在有赖于作者的创造,它的实现和完成以及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也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