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信息时代,消费受控社会的内在逻辑隐遁于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模式中.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和技术手段,通过对大众消费意识形态的编码和解码,在深层心理机制上重新建构了主体的自我认知和生存体验幻像,形成了自组织的意象弥散空间.大众传播以及现代媒介技术与人的生存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其中贯穿两条线索,一是在媒介批判理论上,从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到法国解构主义符号学的范式转换,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实的方法,揭示现代媒介的技术性和娱乐化手段对于主体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
许璐 《理论界》2012,(6):73-75
自认知科学兴起后,认知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变。由于无身认知无法从本质上解释知觉与意识,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具身认知的发展促使认知科学家们关注身体,并从身体感受性、身体的运动机能、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认知,为认知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视频博客是人们记录自我的方式,也是分享和刺激消费欲望的手段。作为视频博客视觉主体的身体,在日常生活记录和展演的背后,隐藏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塑造着新的媒介视觉秩序。在消费主义背景之下,通过身体传播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探讨媒介技术迭代下身体形态的演进规律,剖析商业资本刺激身体欲望生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消费社会载体的身体,呈现出真实与虚拟、显性表达与隐形消费、治愈功能与焦虑传播等多重特征,因此聚焦新型身体景观所建构的网络消费新生态,研究视频博客中的身体传播策略,有利于建构更加健康向上而有活力的媒介景象,也可以引导受众厘清身体景观背后的商业动因和运营逻辑。  相似文献   

4.
认知科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以涉身心智为研究对象 ,它对理性主义的逻辑学乃至近代以来整个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建立认知逻辑的体系来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逻辑的体系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脑与神经系统的逻辑。认知逻辑体现了回归自然语言并基于经验、非形式化和非演绎、反映认知的规律三大特征。认知逻辑放弃作为思维立法者的企图 ,在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关心人 ,关心语言的使用者。认知逻辑将语言、逻辑与认知整合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体系 ,并与整个认知科学相关联 ,从语言、心理、脑与神经、文化与进化等多方面介入对人的生理、心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因此 ,认知逻辑是一种在新世纪展现认知科学特征的新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点对点的个性化传播模式与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共同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行为经济学和传播心理学研究启示,当前传播者面对的不再是具有理想认知容量的受众,而是“认知带宽”各异的受众。认知带宽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处理特定媒介信息的实际认知空间,是个体以自己认知焦点为参照所能展开的认知广度与深度。认知带宽可能受受众携带的易感因素影响,出现高密型、低窄型、浅阔型和狭长型带宽表现。传播研究需在认知带宽思路下理解影响受众认知焦点定位、限制受众认知空间展开的个性化因素,才能优化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7.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范式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它有其间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从学科基础来看,形式逻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用经验研究方法为非缘身认知科学建构化提供了计算表征思想,从而使认知科学在建制化下形成心智数字计算主义表征和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在拓展科学哲学研究空间,为哲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发展机遇等方面具有重要认知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8.
打造集地域特色、创意设计、产业品牌等元素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是当前我国城市和乡村开发设计文创街区的聚焦目标和实践方向。文创街区全产业链条中关于街区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问题则往往成为薄弱环节。本文尝试运用美国城市研究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讨论文创街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和地方美学实践空间的形态内涵,并将文创街区的"场景"定位作为建构其媒介形象的认知前提。同时运用传播学的"场景"概念,将文创街区纳入虚拟的"入口场景",通过场景的"再场景化"探讨文创街区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认知科学与传播学,两个古老的学科体系因时代环境的变更而转合,衍生出范式转型下其学理框架融合的认知传播学,超越各自独立源学科的脉络体系使其在多重视域下呈现出了新的学科特性。以特性为路径,探讨认知传播学情境互动下的建构机制,表明该学科已经具备交叉研究的包容性、超越传统的前沿性、动态变迁的现代性、多重研究的实践性、完整脉络的系统性、承上启下的学术性等六大本质特性。在转型范式下,认知传播学本质特性的梳理从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五个维度对整体认知传播学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视觉中心主义使得早期传播研究偏向于主体认知世界的分离,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量化、可观测、图式化,将人类传播行为图像化、类型化、简约化。在媒介—技术问题上,视觉中心主义忽视了传播中的其他身体知觉问题,局限了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向。当下媒介技术越来越强调交互式传播、沉浸传播,“元宇宙”近年来更成为显学,本文旨在通过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传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重新发现身体知觉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价值,并从具身关系角度关注人—技术—世界的传播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就认知科学而言,虽然认知逻辑研究的是知识推理,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各种有关知识和信念认知模态词所形成的认知命题,但是,如果从公理系统的角度看,认知逻辑则属于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而所谓“批判的”意味着可评价的、公共的、多元的,并且以平等的和异质的福利为导向.所以,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就是在知识推理的前提下,从模态认证以及涉身性与主体性验证的角度,来探究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及关于它的考察与批判问题.文章在分析模态认证的主体性、涉身性以及主体性验证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推理与模态认证,以及模态认知中主体性验证等诸多的认知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晓力教授的《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刘文”)一文认为 ,以认知可计算主义为核心的认知科学研究纲领已经陷入了困境 ,并主张用“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理念来取代。我以为 ,刘文对认知科学和认知可计算主义的理解是片面的 ,所概括的 5条认知科学基础假设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不一致之处。因此 ,在这里想就一些基本问题与刘教授商榷。一从标题看 ,刘文旨在论证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以及走向 ,但读完全文后却发现 ,它对认知可计算主义的非难几乎都是围绕人工智能 (更确切地说…  相似文献   

13.
魏屹东  武建峰 《学术研究》2015,(2):16-22,47
认知生态学是认知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所孕育的生成主义纲领已经发展为一个能与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相抗衡的研究范式。生成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研究纲领,超越了传统的认知科学范式。它自身蕴涵的认识论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意义建构原则、互规定性和共涌现性原则、具身行动原则和脑身经验结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吴新民 《东岳论丛》2011,32(2):63-68
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认知可计算主义”研究纲领一直占据认知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但是 ,由于这一研究纲领建基在“图灵机算法可计算”的概念之上 ,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 ,这也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各种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的真正根源。几十年来 ,认知科学内部发生的从符号主义经联结主义到行为主义工作范式的转换 ,以及对最初意义上的还原主义基础假设所进行的调整 ,正是对这一强纲领的局部修正。新近的一些进展显示 ,认知科学正在面临研究纲领的变迁 ,应当倡导一种以“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理念为基础的新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6.
林仲轩 《天府新论》2017,(5):141-149
空间的主体地位在传播学界特别是国内传播学界被长期遮蔽,处于被边缘、被遗忘的境地。本研究聚焦传播的空间问题,主张从“空间生产”的视角,直指传播空间从何而来的本质问题。主要依托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基于对新兴素食传播的民族志研究,阐释传播空间生产的一体三面,即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并提出空间不仅是传播的重要维度,甚至是传播的基础生态。  相似文献   

17.
常凌翀 《理论界》2012,(6):157-159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使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成为衡量民族文化传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尺度。作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主体,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全新媒介信息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就成为了民族文化能否更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高低决定其在新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和将来的状况,决定着整个少数民族群体媒介素养的提高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知识生产的意义生成并不只存在于文本及表征系统中,也存在于非表征性的具身实践、特定情境、媒介惯习、情感、需求及动机等的交互耦合中。表征与非表征协调作用,构建了网络知识生产的完整意义。非表征文化为网络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切入点。认知主体与环境、物质化媒介、知识平台等构成彼此关联的共同体。在离身与具身认知交互视域下,网络知识生产传播应从关系性体认入手,以实践中的认知主体为核心,通过知识生产观念转变、知识关系网络重塑和知识服务升级重构网络知识生产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范畴学说,为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心理空间和译文空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合成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从认知模式和原型范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基于原型范畴的认知模式转移过程。翻译过程中的空间转换和整合以及原型认知过程,也可以通过数学线性空间理论,从微观角度作出描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