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至今,对孙穆所著《鸡林类事》中“孛缆”,一词的语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见解,而主张汉语“古有复辅音说”的人,都喜欢拿“孛缆”一词来作旁证。近来发表的尚玉河同志的《“风曰孛缆”和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存在》一文(以下简称尚文),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2.
王敬骝研究员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民族语文工作者,致力于语言研究60余年。作为新中国孟高棉语学科奠基者之一,他不仅致力于相关民族语文的研究开发和教育推广工作,而且在孟高棉语和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关系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近年,基于长期深厚的语言调查研究,他将研究方向转向学界称为"中国语言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用汉语是混合语的观点破解中国传统语言学上诸多"困惑",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其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学界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一、从“江”、“河”说起“江”和“河”是汉语中河流的名称。但是,两词在地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方称“江”,北方称“河”(一些开发较晚的地区有例外)。“江”和“河”的这种南北对立,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罗杰瑞(Jery Norman)和梅祖麟把“江”与孟高棉语族巴纳语(Bahnar)、塞当语(Sedang)的[Krong],卡涂语(katu)的[karung],布罗语(Bru)的[Klong],呵莱语  相似文献   

4.
佤语的前置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中 ,佤语前置音的现状、变化、来源等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词的结构中起构词、构形的作用 ,与亲属语言比较没有严格的对应规律。其变化分简化、脱落、合并、衍化为两个音节构成连绵词几种。其来源一是由非弱化音节发展而来 ,二是复辅音声母分化的结果。佤语的前置音有逐步消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历史比较研究是国内孟高棉语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研究成果颇丰。文章从语言系属、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与中国孟高棉语历史比较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研究现状,对孟高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检视,并提供相关创新研究思路。以期对孟高棉语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建议,为研究东亚语言语音历史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语言共性特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孟高棉语声调的发展刘岩一、孟高棉语声调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发达阶段孟高棉语族是南亚语系四大语族(孟高棉、越芒、蒙达、尼科巴)之一,分布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中国云南西南边境、印度、马来半岛北部以及尼科巴群岛等国家和地区,处于有声调语言(汉...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某些由一个字、词分化而成的一组同义字、词,与其他不同语源的同义字,词如殷商,荆楚,优良,希冀,梗直,放肆,广阔,乃、迺,率、帅,伯、霸等不同,其特征是:(一)词义上同源;(二)语音虽然表面有别,文字形体也因而不同,但从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上可以追溯出它们本读一音,只是后来由于语音变化为二,再加上音同或音近通假的影响而书写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符号,以致人们容易忽略它们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男”语义场内“男性”词族各词:a21pa55“父亲”、?a21ko21“男子”,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语音对应规则,即同源.从亲缘关系来看,土家语“男”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继"微博"一词之后,在网络通讯、卫生健康、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领域,派生出了大量的"微X X"新词,我们暂且称之为"微族词"。"微"族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同时对人们的现代生活也有深远影响。而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可以解释语言现象中的发展演变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角度来看,"微"迎合了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驱动的需求,过渡为强势模因,经过模因复制与传播,从而形成"微"族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汉语中的新兴词族"微X"为例,探索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及动因。研究发现,"微X"是以"微博"为原型词,通过截搭、糅合而产生新词。事实上,汉语中不少词族式新词的衍生路径均是以某个词为原型,在重新分析与类推的合力共谋下,糅合生成词族式新词。  相似文献   

11.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核心词"手"<*kre<*gre"肢",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语音对应规则,即同源。从亲源关系来看,土家语"手"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缅语、彝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13.
同源词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20年来,汉语同源词研究继续深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同源词、同源词族的考证和系联工作;二是总结和反思以往语源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三是在相关学科的影响下,提出同源词研究的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女"语义场内"女"词族:ma21ma21tie55"女人"、piu35"女孩"、a21ie55"母亲",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同源。从亲源关系来看,土家语"女"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15.
否定副词是汉语中一个比较复杂而又争议颇多的一类词。关于先秦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从未间断过。本文以《国语》一书的否定副词"弗"为研究对象,进行专书专词的研究,以期为汉语史探索语法规律的发展流变提供特定时代可供参考的数据,更希望能对帮助澄清诸如否定副词"不""、弗"等的分歧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西南指以云南为中心 ,包括川西南、桂西、黔西。该区为古羌人族系、古越人族系、古濮人族系的交汇地 ,他们与今之藏缅语族各族、壮侗语族各族、孟高棉语族各族有着渊源关系。清楚地认识这些渊源关系 ,对国家的稳定及民族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与"做"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常用字。由于两个字的同源关系,音同义近,交叉纠葛,经常混用。"作"与"做"的关系和区分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这两个字的关系和差异,并归纳出了区分"作"和"做"的规律技巧。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东乡族是聚居在我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不到二十万。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种,该语言内部十分统一,几乎没有次方言,由于居住环境关系,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很大,而尤以词汇为最。在东乡语中,汉语借词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与蒙古语同源(词根相同)的词约有百分之四十;此外,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