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毁灭”的美与“成功”的美——鲁迅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刘迎秋鲁迅以其卓越的悲剧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文风,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郭沫若的悲剧创作虽然同鲁迅的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他同鲁迅一样以其杰出的悲剧理论和艺术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突破,成为新文...  相似文献   

2.
各领风骚树丰碑──鲁迅《呐喊》和郭沫若《女神》创作风格之比较李乐平被称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和郭沫若,前者在创作前期主要是写小说,其创作方法属现实主义流派;后者在创作前期主要是写诗歌,其创作方法则属浪漫主义流派。虽然说他们在创作时其表现手法也有着相同...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先驱,鲁迅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两个跨越不同时空的生命,穿梭在历史长廊中不时产生灵魂的共鸣,本文意在从古为今用的选材方式,幽默处理悲剧故事的艺术手法,超越者悲剧的反讽技巧三个方面探讨莎士比亚与鲁迅在创作手法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不幸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与世长辞。邓小平副主席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致的悼词中说,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这是对郭沫若同志战斗一生的正确评价。 郭沫若(1892──1978)和鲁迅(1881──1936)是同时代人。他俩的事业都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两人又都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郭沫若比鲁迅小十一岁,鲁迅比郭沫若早逝四十一年,但仍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两个时代的人。 鲁迅和郭沫若,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剧论是他自身剧作的理论概括和理论依据,而他的剧作则是他的剧论所由产生的材料基础和指导对象。从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看,他的剧作的性质也就能够反映出他的剧论的性质。 作为剧作家和剧论家,郭沫若的剧论往往是以总结剧作经验的形态出现的,但由于感性经验中蕴藏有理性认识的因素,而他本人又着意于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便使他以剧作经验总结形态出现的剧论具有理论概括的性质。但是,郭沫若剧论总结和指导的对象是他的历史剧,其中主要是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因此,就性质来看,他的剧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剧理论而是历史悲剧理论。而其理论来源,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悲剧理论的接受,以及对西方悲剧理论的扬弃和对我国古典悲剧优秀传统的继承。下面,即试就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的本质特征作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不仅是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剧作家,他写的历史剧,借古鉴今,紧密配合现实斗争,显示出气势雄浑,旨意崇高,诗意浓郁的艺术风格。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历史题材,全面地总结出自己的浪漫主义历史悲剧的创作理论。以“古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悲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能产生比史诗更强烈的效果。”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向被称为崇高的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位艺术巨匠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在悲剧艺术创作上都有着独特建树,构成了中国悲剧艺术的现代性特征。中国传统艺术虽也写人物的悲苦厄运,但往往是“始于悲者终于欢,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悲剧定义与本雅明的悲剧理念一样,都是对现代性所获得的震惊体验和深刻反应。将鲁迅的悲剧理论与本雅明的"悲剧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互文性阐释空间。悲剧理念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悲剧的价值维度;寓言与毁灭:悲剧价值的现代展现方式;救赎与给人看:悲剧价值的目标指向。通过在互文性的空间去比较和重读鲁迅的悲剧理念,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和革命意识,以及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在形成过程中早已达及的理论层面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0.
进化论与泛神论对鲁迅、郭沫若而言不仅是作为理论学说而更是作为思维方式从而在“五四”文坛发挥巨大作用的,它们使鲁迅、郭沫若的思维矢量分别指向未来和远古。由此也便产生了“五四”“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两大分野。作为人类种族性记忆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思维方式,在鲁迅那里凝成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郭沫若那里则化为其前期新诗的艺术构思,创作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伟大诗篇——《女神》。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文学革命最根本的内因。鲁迅、郭沫若研究的最终出路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子内的花样翻新,而在于开放——在民族巨人的定位下进行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不管是周恩来还是邓小平都将鲁迅、郭沫若相提并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他对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荣旗帜。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纪念这位民族伟人的九十诞辰之际,记述郭沫若与朝鲜,也是有其历史意义的。朝鲜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两国就有着密切联系。政治交往、经济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对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著名学者,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纪念这位民族伟人之际,记述郭沫若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也是西方现代悲剧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卢卡奇的《悲剧的形而上学》主要探索悲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重建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抬高并强调悲剧的形而上学层面和伦理现实性诉求,从而影响到本雅明、戈德曼和伊格尔顿的悲剧理念和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在鲁迅研究中,关于鲁迅的悲剧思想很少受到注意;虽然鲁迅那句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经常被人们引用。这种现象不能认为是正常的。鲁迅关于悲剧论述的直接材料虽然不多,但是相当精辟,而且自成系统。这是我们研究鲁迅的悲剧思想的重要依据。鲁迅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悲剧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理论。鲁迅说:“(就是我的小说,也是论文,我不过采用了短篇小说的体裁罢了。”这是我们探讨鲁迅悲剧观的又一重要依据。鲁迅的悲剧思想和他的文艺思想的整体关系,无疑地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提供了线索。本文试图依据这三方面的情况来探讨一下鲁迅的悲剧思  相似文献   

16.
别林斯基说过:“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既充满了悲剧的雄伟,又充满了喜剧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这个人物身上不可分割地、完整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自成一体的个性,你对他又是惊奇、又是害怕、又是好笑”(《别林斯基论文学》)。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具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都往往把悲剧性和喜剧性融合在一起。关汉卿、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吴敬梓、果戈里、契诃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中不难找到这类例证。可以和这些文学大师们媲美的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他的部分小说创作,就有把喜剧性溶入悲剧的特点。特别是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离婚》、《伤逝》主人公爱姑和子君的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她们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梦醒女性”的悲剧。上升到美学范畴 ,本文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入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并在此基础上把鲁迅的悲剧作品作了大致划分 ,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剧作家,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同志一生的著述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学习和研究郭沫若著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迫切的重大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进化论与泛神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说 ,主要是作为思维方式被接受和运用的。文章认为鲁迅的“向前看”与郭沫若的“向后看”源于对原始思维的不同态度。以互渗为基础的原始思维在郭沫若那里转化为其前期新诗的艺术构思 ,而在鲁迅那里则凝结成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这便显示了五四为艺术与为人生的两大分野。也成为鲁、郭对比的一相基本出发点。二十年代后期 ,鲁迅、郭沫若殊途同归地走向马克思主义也可由此寻出端倪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剧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在历史剧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主张“借古鉴今”,表现历史的真实;在历史剧的创作上,他强调“失事求似”,写出历史的必然与可然;郭沫若重视社会悲剧,要求充分发挥悲剧的教育作用,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可以写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