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西方哲学的门类划分来重构或重新叙述中国哲学,是一种比一般观念层面的反向格义后果更为严重的一种反向格义。本体论这个译名使我们对西方的ontology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熊十力根据他的理解,认为本体论和宇宙论是人类思想的普遍问题,而没有看到这些术语的确是"西欧学人据其所有者分判"。就反向格义的思想路数而言,牟宗三与其师如出一辙。反向格义的结果是,我们把被人已经彻底批判否定的东西当作普遍有效的真理来接受,而西方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对我们的哲学研究几乎没有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鱼与欲     
正伏尔泰的《查第格》一书中,有一段很精妙的"鱼"和"欲"的描写,读来让人醍醐灌顶。查第格是国王身边的谋士。一次,国王想物色一位廉洁的税务总监,请查第格完成。在十余人应聘那天,查第格却不到现场,而是陪国王在河边钓鱼。  相似文献   

3.
媒体关注     
《社区》2011,(23):6-7
媒体关注·社区关键词沈阳市沈河区启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巡查社区卫生、帮助困难居民、调解邻里纠纷……这些琐碎的小事以后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将有专门的人来管了,他们叫"格长"。沈河区在全区试点启动了社会化网格管理系统,该区各社区将按网格划分,进行数字编号,而"格长"就是每个网格的管理员。社区网格化是以1000户为单位划定一个网格,每个格中都由"格长"、"格警"、管理员、自管员、协作员、督导员组成。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5.
格调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重要内容,即:"格"、"调"、"情".它既求"格",又始终突出强调"调",并将"调"作为内在情感的外在显现,从而进一步揣摩声调与内在生命的关系,将"格"、"调"、"情"三者有机融合,构建起形式与内蕴之间的联系,使中国诗学的传统精神真正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6.
《支愍度学说考》首次系统地厘清了中印文化接触史上的"格义"法病。在中国文化遭遇新一轮的西风东渐之际,敏感到"格义"现象的复生,并重提思想史上清算"格义"的旧账,绝非无历史感者所能然。而其所绘制的"格义——合本——新译——新义"的路线图,实为跨语际文化融合之常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学的风格概念有诸多词语形式,"风格"、"气格"、"体格"是主要的词语形式,虽然都指称风格,但细微的差别还是存在的.若按照抽象化程度依次排列,"气格"的抽象等级最高,"风格"次之,"体格"再次之.或者换一说法,"气格"偏于虚,虚中有实,"体格"偏于实,实中有虚,"风格"则虚实参半.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典的理解与解释近乎一种文化"嫁接".最初的佛典讲解者必须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置入汉民族的生活语境中,因而采用了一种用中国儒道学说来比附印度佛教学说的"格义"的阐释方法.关于"格义"的使用年代与确切含义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看法,但考其精神实质,应是一种"傅会中西之学说"的方法."格义"方法充分证明了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这一阐释学原理.自东晋至隋唐,阐释佛教教义的"疏"、"论"大量出现,学术争鸣通过对佛典文本的阐释差异表现出来因对同一经典的不同阐释而形成派别,因对不同经典的阐释而形成各种师说,因对不同经典的尊崇与发挥而形成不同宗派.通过对<法华经>"方便"一词各种解说的考察,可发现中国佛教的经疏有四个特点,即阐释的附会性、扩展性、细密性、多元性.佛教义学的疏论,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历时与共时对比,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人称代词"汝"和"尔"的"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三国时期二者在"格"上的变化它们都可用于主、宾、领格,除个别文献外,"汝"三格的频率和比例均高于"尔",先秦汉语里"汝"在领格上的限制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0.
《寄语中国艺术人》是战国策派的美学纲领,须结合《中国心灵》才能读懂战国策派的美学旨趣。战国策派美学始于反对儒道,却终于复归道家,因为中国人就社会属性是儒家信徒,作为个体却是道教徒。陈铨等人所意识到的时代病是战国策派无力解决的,因而以海德格尔的学说格义道家作为药方,从美学概念引向哲学概念。虔恪的"绝对之体",对于"超人"而言是以老子的"无"为终;对于"超人"与"末人"以外的第三种人而言,是以海德格尔的本真为终。因此,在陈铨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阅读到本真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