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此前,各大学历史系的外国史课程主要是西洋史(即欧美史),包括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开设东洋史(如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的学校很少。似乎没有一所大学的历史系专门开设过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总之,那时还没有世界史。中学的外国史内容主要也是讲西洋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界上层崇拜欧美,以欧美为榜样,西洋史自然便占有中心地位了。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武部利男,曾就李白的诗歌对于日本的影响说过这样的话:“李白的诗歌在一农带水的我国,古往今来历诵不衰。‘白发三千丈’和‘月色满长安’等诗句,即使没读过李白的诗的人也耳熟能详。在西洋和东洋的诗人中,最受日本人欢迎的诗人,大概就要算是李白了”。无独有偶,他所说的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朝鲜。李白对朝鲜诗歌的影响。比起日本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言之,李白曾经影响过朝鲜的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3.
日本史学会于1958年11月间假东京大学举行了第57届全体大会。大会第一天杉原庄介、市古宙三分别作了题为“黎明期的日本”和“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个看法”的讲演,第二天分成日本史、东洋史和西洋史各组宣读了研究论文。与大会进行的同时,在东京大学图书馆举行了史料展览会。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学者福泽谕吉既是日本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启蒙大师,也是日本鼓吹强权政治的狂人。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他先后提出了"东洋盟主论"和"脱亚入欧论",大肆鼓吹"国权扩张论";同时还竭力叫嚣"武力侵华策",企图通过对华侵略战争谋求日本在东亚的霸权。他的对外扩张言论紧密呼应了明治政府的军国主义"大陆政策",他因而成为日本推行东亚近代殖民主义扩张路线的主要鼓吹者。  相似文献   

5.
从“东洋”、“西洋”的概念变化中 ,来比较中日两国在吸收“西洋文明”中所采取的“中体西用”、“文明开化”的方针和过程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中村聪  马燕 《东方论坛》2010,(6):106-110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期间翻译编著了一些宗教书籍和科普书籍,对中国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些汉文西洋科学译书传入日本后,便以和刻本方式翻刻或译述传播开来,在日本普及了科学知识。《地球说略》作为世界地理学的入门书籍曾被日本人广泛地阅读,成为深受欢迎的地理书籍和介绍西洋情况的书籍。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化引进与汉语表达系统的更新马怀荣文化引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译书。近代中国人移译洋书,主要有“西洋”与“东洋”两个来源.翻译的途径有三条;1.西洋书──中文书;2.西洋书──日文书──中文书;3.日文书──中文书。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条途径,旨在说明近...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日本的那珂通世最先以“上世/中世/近世”的西洋式历史分期法来撰写中国通史,接着内藤湖南提出“宋代近世说”并进行论述,后来宫崎市定予以继承和发展,且将“近世”与西洋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相对应、相比较,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史亦即所谓“东洋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上古/中古/近古”与“上世/中世/近世”之间、“近世”与“近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渐明晰,“近世”的内涵逐渐得到确定和确认。“近世”既是“中世”后的时代,也是“前近代”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变革时代。这样的“近世”不仅是东方史的分期术语,也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历史性质的判断用词。“近世”论以及“上世/中世/近世”分期法,打破了以往以改朝换代为线索的史撰模式,将东洋史纳入了世界史体系,又颠覆了西方人关于东方历史只有改朝换代周而复始的历史这一刻板的印象,具有很强的史学理论价值,不仅对日本东洋学、东洋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20世纪后一百多年的历史学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这张照片已整整70年了。照片上的“东洋堂”是店名,坐落在旧时温州南大街纱帽河路口。本是中国人的房产,租给日本商人藤末开设百货商店,1935年藤末回国后,商店已关闭了。那时,温州市区正在开拓路政,大街两边的商店房屋各自向后退5尺,所有的房屋都奉命拆让了,只有东洋堂因为日商所租,国民党政府不敢去拆,说什么“拆东洋堂关系外交大事、有碍邦交”。这间东洋堂就在政府庇护下,孤零零地突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史学杂志》1965年5月号(第74编第5号)刊登了“1964年的历史学界——回顾和展望”专辑,其中包括“总说”、“日本史”、“东洋史”、“西洋史”等几个部分。现就“总说”的部分(东京大学教授山本达郎所写)摘译如下:1964年的国际历史学委员会理事会于四月在东京召开,以八个来日本的历史学家为中心举行了研究的集会。比这早一个月在新德里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后来在八、九月中在北京举行了科  相似文献   

11.
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在中亚楚河流域建立的西辽政权,与金朝及西域民族均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形势的变化及西辽政权的发展与军事实力的增强,西辽与金朝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并且西辽与东、西喀喇汗王朝相互依存,与花剌子模、乃蛮也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之世 ,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就江东地区的情况而言 ,儒学世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且其社会地位也是随着江东地域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儒学大族形成、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轨迹。江东土著大族初始于秦汉之际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个别文士代表 ,但儒家化程度不高 ;两汉时期 ,部分中土人士或宗族陆续南迁江东 ,如陆氏、张氏、虞氏、贺氏等皆如此。在宗族繁衍过程中 ,其儒家化进程加快 ,比之汉魏以降南徙之北方大族 ,这些早先南徙者已成为江东土著 ,他们在东吴之世充当割据政权的支柱 ,势力急剧膨胀。西晋混一南北 ,江东大族势力遭受压制 ,沦为“亡国之余” ;东晋立国江东 ,起初借重江东土著 ,但从根本上说 ,整个东晋南朝时期 ,与侨姓士族相比 ,江东土著大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过 ,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江南地域社会的发展而言 ,江东大族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漠视的。  相似文献   

13.
东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层次性,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同一性和手段的差异性,结论是通过东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统计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也存在差异,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综观古今有关史料与考古遗迹,大同北魏平城形制应是自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郭城组成的四重城垣。皇城、宫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汉故平城及今操场城中,其京城形制为南北长7里(古里,下同),东西宽3里的长方形之城(明府城仅为其南半城),即南起明府城南墙,北至现火车站一带,计南北长约4 000m,东西宽约1 730m的范围内。其建城时间亦当如《魏书》所记:"泰常八年(423年),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  相似文献   

15.
在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一定时期的文化主潮流向是由强势文化地区流向弱势文化地区。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潮流向是从西方流向中国。但是,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单向流动,在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文化也向西方逆向传播。同时,在对待西学和对待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重要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东西部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必然选择.对于西部来说,要实现共富的目标,也要走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的必由之路.需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重点与一般、效率与公平、自我发展与外部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处于半开发或不开发状态,但到了东汉末期和三国之初,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已获得巨大发展,这种发展都是在东汉时期实现的。故近人多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论述东汉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之文,但都未能从东汉人文状况的变化去论述,本文正是从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入仕者与知名人士的涌现数量大大超过西汉时期的人文状况来论证这一问题,可补前人及今人论述之缺。  相似文献   

18.
西晋灭亡后,在江南建国的东晋王朝上下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历史反省思潮。在此环境中,东晋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核心人物虽然皆出身于门阀士族,但却形成了有别于前代名士政治的两大特征,即对事功的重新重视和个人才能的文武合一。随着名士文化的发展,在士族文人中又逐渐产生出另一重文化人生,同时对名士政治的价值理性不断地进行消蚀。  相似文献   

19.
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异同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突出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调查从择业标准、择业目标、择业归因、择业准备四个方面进行。其结果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东西部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差异很小,即普遍表现出重个人价值和功利价值,轻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在择业目标上,东部学生相对侧重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公务员”工作,西部相对侧重选择“科研教学工作”。在择业归因上,东西部普遍表现出重素质和能力,轻学习成绩或一般知识的特点;在择业准备上东部学生更强调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西部大学生则更强调要争取获得更高学历和文凭。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纷争,这场危机不仅仅是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它还使德美关系面临最现实和最严峻的考验。危机期间的德美关系处于战略困境和同盟困境这两重困境之中。在面临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战略困境时,美国的决策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开展对苏谈判,面临考验同盟可靠性的同盟困境时,联邦德国则决定了美国可以作出让步的限度与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