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沉寂了几年的中华地羊(塞隆),经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今年又以珍贵的身价,崭新的面貌走上了市场。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宝琛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中华地羊(塞隆)  相似文献   

2.
刘述涛 《可乐》2011,(2):34-34
当人们被查理兹·塞隆的美貌吸引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先是有记者爆料,塞隆的父亲不是死于她所说的那场车祸,后来又有记者不畏艰险,从好莱坞来到塞隆的出生地——南非的一个小镇实地打探。关于塞隆过去的各种臆测开始在报纸上肆无忌惮地蔓延,说她做伪证为母亲开脱罪名,说她父亲其实是死于母亲的枪口……  相似文献   

3.
本场已建场八年,是中国“种植、养殖协会”会员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技咨询推广中心”会员单位,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常年供应以下优良种苗:中华金蛭、中华土元、特大黄鳝、巨龙泥鳅。提供养殖技术,保证质量,以死换活,  相似文献   

4.
中华地羊,学名高原鼢鼠,又名塞隆。系小型哺乳动物,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体长20-24厘米,尾长3—6厘米,眼极小,前爪发达、锋利,背毛银灰色而略带浅赭色,成年中华地羊体重300克左右。中华地羊骨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镇痛,补肝益肾等作用,是虎骨的最佳替代品。其毛皮性能好,脱水性强,可与水  相似文献   

5.
一、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说起 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爱国活动中,我们不能不缅怀历史上一些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起了积极作用的杰出人物。这也使我想起了与我们今天要维修或修复的这一段长城有密切关系的明朝的“救时宰相”张居正。 原来,今天通常所说的长城,并不是指的秦长城。秦朝于公元前214年完成长城,乃是把战国时秦、赵、燕原有的北边防御工事,加以修缮并使之连贯,“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资治通鉴》卷7)这就是早期的“万里长城”。而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5日下午3时,“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作品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隆薅开幕。展览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术宫、北京彭城两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其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徐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徐州彭城画派研究会、徐州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承办。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场“海防”与“塞防”的激烈争论,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中法战争爆发,大约历经十年之久。左宗棠是这场辩论中塞防派的重要人物。左宗棠何以坚持“塞防论”?是否偏废海防?塞防论及其实践在近代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拟阐述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穹窒熏鼠”《豳风·七月》第五章:“穹窒熏鼠,塞向堪户”。毛传:“穹,穷。窒,塞也”。孔颖达疏“穹窒”为“穷尽塞其窟穴也”,以“穷”为形容词,又加入“窟穴”一词,显与毛意不符。朱熹集传:“穹,空隙也。”训解较孔疏为优,“空、穷”义通,与毛传亦不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塞调”是指一个汉字音节的韵母部分在发音过程中出现短暂的停顿,听起来仿佛是中间插入了喉塞音的现象。本文以浙江江山廿八都镇方言中的“中塞调”为研究对象,用CSL4300B进行语音实验,研究了“中塞调”的声学语音学特点,同时进行了音系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塞人”古读音为“Sak”,波斯文献中称为“萨 迦”。古希腊、罗马作家称其为西叙亚人。塞人在新 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活动时间大约开始 于战国前后。《汉书》西域传、张骞传、李广利传、都 有记载,但文字十分简略。在公元前177—176年,由 于大月氏人的西迁,塞人放弃了世代居住的伊犁河 流域。其中一部分南下,散处帕米尔各地,即“自疏 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为塞种”。以后又逐 渐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于是,于阗绿洲、罗布荒原、 吐鲁番盆地,都曾留下过古代塞人的足遗迹。本文结 合新疆各地发现的岩画和出土文物。对新疆塞人的 社会生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于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问题,在一些近代史著作和论文中,已有所评述。一度是“派系斗争”说较为流行,将这场争论视为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军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爱国与卖国之争”说盛行,认为“海防”与“塞防”之争,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而是维护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之争”,也就是说,主张“塞防”者是爱国的,而强调“海防”的是卖国了。这些看法是否确切?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本书以《中华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历程,因而,首先应当对“中华”和“文化”两概念作一简要界定.“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华夏先民因建都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它指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中华之“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应.中华之“华”,意谓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相似文献   

13.
中塞电影交流,筑基于双方共有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交流开始于20世纪初叶,发展于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时期并在此期间达到历史高潮,在南斯拉夫解体及国家分裂时期陷入低谷,近十年来双方电影交流快速回暖。中塞两国应该巩固传统的友好关系,携手打造新时代的“中塞命运共同体”,让电影交流超越历史水平,获得创新发展。中塞两国电影交流要朝一些关键方向推进,既要发挥“共同体美学”在文本层面的引领作用,挖掘能够激发中塞两国人民共情的内容;又要大力促进中塞在电影产业层面的多领域全链条交流合作,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建设中塞电影产业共同体;还要在电影合拍实践、互增电影进口、强化商业合作、促进衍生合作等关键领域迈开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相似文献   

14.
1迄今为止的一切教学论,一般来看都可以说是教师主体论和学生客体论的结合,是典型的教师传授的理论. “主体”循着“原则”,用着“方法”,将自身掌握的“内容”居高临下地塞给“客体”.“客体”心灵一片空白地“感知”、“理解”“巩固”并“运用”,照搬照抄地消化“主体”塞来的东西.“主体”塞得越多,“客体”消化得越多.学  相似文献   

15.
“中华龙”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文化符号”,而“晋地版”的龙故事则是“中华龙”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1946年当选为阿根廷总统的胡安·多明戈·庇隆(1895——1974年),曾连续执政10年。1955年虽被推翻并流亡国外18年,而1973年竟然又以压倒多数被选为总统,直至1974年7月1日病故。庇隆所提出的“正义主义”,即庇隆主义,及其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现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阿根廷仍有许多人自命为“庇隆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不断裂的表现,是这一文明的祖先还是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与“一万年文化史”的缔造者。“中华文明史”的实质是中国的国家历史。以考古学、历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族群,得出几乎一致的科学结论,它们有着基本共同或相近的“遗传基因”、共同的“祖源”。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中,不论是什么时代(王朝),也不论是中华大地什么地方的族群或人群管理中华国家,都坚持“中”与“中和”的国家“大一统”理念,从“三皇五帝”到历代中华不同族群建立的不同王朝,都维系着“中华统绪”,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大地的多民族共同体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及其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回顾古代世界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加之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除中华文明之外,至迟在公元6世纪或“大航海时代”之后,其他文明均已“断裂”,而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之所以这样,乃是源于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同构”至“国家认同”的“中”与“中和”这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读者网站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中国历代有成就的封建帝王的统治心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夺取江山靠的是骁勇善战,尔后能否巩固江山则取决于民心向背。是此,中华先君尧帝,专建可通向四面八方的衢室以听取天下民意,首开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以“亡隋为戒”,起用天下能人,虚心采纳进谏,恢复社会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其执政的23年成为中国历史上誉声最隆的“贞观之治”。他深谙政权与民心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后来的一些有为的帝王无不重视获取民心,不惜履下九五之尊听取民意,以至今天还一版再版他们出大内,下江南,微服私访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性问题,也是“双创”“第二个结合”等诸问题展开的“元问题”。科学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学理层面对当下存在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种认知误区予以澄明和剖析,走出贬损传统、割断历史的“全盘否定论”迷局,超越故步自封、盲目排外的“文化本位论”定式,摆脱以偏概全、以大代小的“范围模糊论”纠结,破除机械僵化、脱离实际的“拼接调和论”困境。只有以辩证思维、科学态度和问题导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全面、整体、系统、细致的思考与廓清,才能赋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滞后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华老字号”的发展问题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滞后的原因,即缺乏品牌 运作、品牌文化创新、品牌保护和有效的品牌传播,探讨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