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开展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已经成为各国用来解决就业困境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我国就业培训服务正逐渐打破以往由政府垄断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一格局,构成公共培训机构、非营利性培训机构以及私人培训机构多元参与的竞争性培训准市场格局。为提供更具竞争力与效率的服务,可以借助于CIPP模式来归纳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以协助提升政府在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机制中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既有可能表现"挤入效应",也有可能表现出"挤出效应",根据经验模型和我国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从全球的公共投资数据比较结果来看,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公共投资规模较大,可能对私人投资呈挤出效应这一结论.但从近期数据分析,我国公共投资率目前可能正处于下降阶段,这与其他国家公共投资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公共就业服务对网络平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虽已初步形成,但缺少专门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网络平台。通过对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市民满意度进行调查和评价,发现市民对网络平台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平台建设数量和推广应用程度不太满意。应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提升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中第三方的参与力度,完善郑州市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4.
谢琳 《人力资源管理》2014,(12):266-267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人社工作的重要立足点,也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和促进充分、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健全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就业训练中心建设、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主体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过程中应遵循均等化原则,具体包括公共资源投入均等原则、就业机会平等原则和公民同等受益原则.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公共资源投入不均、就业歧视普遍且严重、失业救助体制不健全等影响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需要通过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法制化、完善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绩效管理等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衡量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家实施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调节政策的载体,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美各国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过程就是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增强其效率来实现的。研究中,通过引入匹配模型旨在分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并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不同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评价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总体满意。  相似文献   

7.
向3000名宁波劳动者发放问卷对宁波公共就业服务质量进行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调查数据后发现,劳动者对宁波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中等".根据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构建出宁波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改善机制.为了提升宁波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宁波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正确理解劳动者对宁波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期望,正确选择公共就业服务设计和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标准,确保按照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标准提供服务,保证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传递与承诺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李青 《人力资源管理》2014,(10):151-152
公共就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促进就业和保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构建公共就业信息体系,也成为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分析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针对系统建设不规范、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管理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及能力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以现代化、信息化带动规范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科学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支持是影响农民工就业转变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二者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结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评述的基础上,还对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的监管和绩效评价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当前我国公共就业培训的监管组织仍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监管手段为单一的行政手段,监管制度不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公共就业培训监管和绩效评价的思路是完善相关法律,实行监管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的培训机构准入机制,采用多重监控手段,构建以就业率等结果指标为重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就业职位的上行流动是农民工市民化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西北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农民工职位上行流动和职位上行流动度两个logistic基础模型,探索影响西北地区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的重要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要素对西北地区农民工就业职位的上行流动影响机制不同,并且在西北各省内就业、西北地区间跨省就业及西北外地区就业的选择与获得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各省要围绕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特征及机制,加强农民工就业的区域合作,制定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提高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失业难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就业保障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失业者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改革失业保险制度,增强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实现就业保障法制化。我国应吸纳国外的基本经验,结合具体实际,通过采取以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保险之促进就业的功能和完善就业保障法律法规等措施,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准公共产品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准公共产品亦称准公共消费品,是指公共性与私有性两者兼备,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 萨缪尔森将纯粹的私人产品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区别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部分理清了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的发展脉络,发现经济危机、新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就业服务供给制度的创新联系密切。同时,围绕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核心问题——效率展开研究,归纳与总结了国外文献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理论、绩效考核、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最后,评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行业期望、就业薪酬期望、就业城市期望等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期望不同生源地学生就业职位类型期望的状况不同,具体有技术型、安全型、创造型、独立自主型、管理型等;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对于职位类型的期望存在一定差别,尤其在创造型和安全型两种职位的选择上。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有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等,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看重学业成绩,而农村大学生则比城市大学生更看重计算机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就业市场,迅即引发公共就业政策调整的实践反应和理性探讨。梳理现有成果显示,当前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研究呈现应急性、对策性特点,规范性和制度性反思不足;侧重于围绕单个国家展开经验借鉴,系统性和共性特征缺失。因此,后危机时代我国公共就业政策调整和变革应从规范和制度层面剖析危机的冲击,系统性把握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共性特征,进而从宏观战略性视角思考我国公共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就业之间的联系受到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因而难以完整的评价FDI的就业效应。基于"两缺口"模型、投资乘数原理、就业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对FDI就业效应的定性研究及影响机理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对东道国具有积极的就业创造效应。建议东道国通过调整本国的宏观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8.
欧盟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普遍的社会合作实践源自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同时社会合作趋势又同劳动力市场变化密不可分。目前,欧盟不少国家依据企业链式思维尝试重新定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合作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合作链条或网络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协议或合同,它更多意味着权力的重新配置。合同制度安排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合作模式的不同。欧盟国家多元化的文化为社会合作实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为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社会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根据边际收益相等的原理配置公共投资可以使总收益极大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优化公共投资不仅可以提高有限的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提高私人投入的经济效益 ,或同时部分替代私人投入 ,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 ,也适用于其它领域的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  相似文献   

20.
经过创业资源和能力的累积,我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逐步具备了创业条件,并率先实现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农民工就业难题的重要力量。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就业分层特征,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创业的就业创造效应。但实证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创业参与度和成功率还较低,且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属"难民型创业",就业创造效应低。因此,政府推行"转移安置"与"鼓励创业"相结合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能力,加强行业引导,鼓励农民工在制造业领域的创业活动,对促进农民工的"企业家型创业",提高就业创造效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