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层次问题,试提出“文艺层次反映论”这一观点,并对文艺层次反映论提出的客观依据、基本构想等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文艺层次反映论提出的客观依据1、问题提出的必要性。近几年,随着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人们围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主体论的论争中,对创作的主体意识的确认和尊重,似已无歧见。毋庸讳言,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学实践中的主体性失落的反拨。其意义不可低估。 但是,在寻根溯源时,一些论者把主体论和反映论对立起来,把作家主体意识的失落现象归咎于反映论,说:“反映论只解决人的认识,不能解决人的价值和感情意志的动向”;或者干脆说:“长期以来人们以‘文艺反映生活’的貌似雄辩实则肤浅的片面  相似文献   

3.
在文艺研究中,往往有人只拿客观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来直接对照作品,机械地作裁判;而轻视甚至完全忽视对作家复杂精神活动的细致探讨,不去深入地从主客观的结合上去寻找创作规律。在对作家主观因素的研究上,又往往偏重一般世界观、人生观的研究,而轻视艺术美学观的研究。对于《阿Q正传》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倾向。笔者在  相似文献   

4.
論写真实     
现实主义就是写实主义。它要求作家忠实于客观社会生活,以生活为唯一源泉,从生活实际出发,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现象和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它是创作上实事求是精神和唯物论反映论的体现。虽然历史上的现实主义作家没有今天这样的理论自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凡是现实主义作家,其世界观都有一定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其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所以,我们一向把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进步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出了生活的真实,文艺的多样化就有保证。文艺发展的历史证明,写真实是文艺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美感作用的基础。今天,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作家除了要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外,在创作方法上就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原则。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根据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对文艺作了一个定义性的科学论断:“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一,文艺是一种观念形态,或称意识形态。二,这种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三,文艺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一  相似文献   

6.
钱中文和叶秀山的“文艺反映论”都是对传统文艺反映论的创新性发展,但二者差异颇大。就“反映者”而言,前者强调创作主体,后者推崇艺术家。在反映者定位和反映者能力的阐述上二者差异明显:前者将反映者定位为“主体”,后者将反映者定位为“在世界中的人”;前者看重反映者的“感动力”,后者看重反映者的“洞察力”。就“反映内容”而言,虽然二者都坚持“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在对“现实生活”的界定和“反映内容”的认定上,二者却有差异:前者将“现实生活”界定为“客观现实”,后者将“现实生活”界定为“生活世界”;前者将“反映内容”认定为“心理现实”,后者将“反映内容”认定为“基础生活”。就“反映方式”而言,前者认为其是创作主体“改造”客观现实,后者认为其是艺术家“揭示”基础生活。差异成因源自二者在思想动因、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文艺反映论与“物感”说、文艺服务论与“言志”“载道”说、主体修养论与“养气”说、典型化论与“形神”说、两结合论与“奇正”说、动机效果统一论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以及推陈出新论与“通变”说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性比较,论证了毛泽东文艺与我国传统诗学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作者意在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虽观点繁多,但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力求对这一传统观点作更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二是强调作家的主体性,从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去回答文学的本质;三是将反映论和主体性结合起来,从两者的统一中回答文学的本质;四是运用文学本体论观点,从文学作品自身的构成因素去考察文学的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系统、详实地松述了近十年来文艺反映论一方面在哲学层次上接受了文艺主体论、文艺本体论、文艺价值论、文艺实践论与生产论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通过深刻内省,在“反映”概念、审美反映心理及艺术媒介三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理论突破,从而维护了自身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文艺反映论只有不断克服自身缺陷,并在进一步论争中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才能不断完善,为建设辩证、科学的社会主义文艺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 作为文学流派风格之一的浪漫主义,首先在十八世纪德国形成,其代表作家有奥古斯特·威廉·史雷格尔(A.Schlegel,1767—1845)和弗利德利希史,雷格尔(F.Schlegel,1772—1829)兄弟,诺瓦理斯(Novalis,1772—1801),阿尔尼姆(L.V.Arnim,1778—1831),布仑塔诺(C.Brentano,1778—1842)和霍夫曼(H.T.A.Hoffmann,1776—1822)。这个文学流派一出现,就遭到非议和责难,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未绝迹,上述作家的作品在我国很少有人介绍,即使偶尔提到,也要戴上“消极”,“反动”的帽子。何以如此,主要是三点:一曰,这派作家主张“不要文艺反映现实”,“鼓吹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二曰,“力图保卫宗法制度,维持封建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反映论原理解决文学本质问题,其完整的表述概括了种种不同的反映形态,高度重视创作者主体在艺术反映即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鼓励作家在改造自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所讲的“主体”完全不同于反映论所讲的主体,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体,拒绝接受正确的理论和观念指导的主体。主体性理论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种个性,断定文学创作是作家的自我实现,推崇自我,放纵自我,其结果必然造成错误思想情绪的泛滥。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决定着作家创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关于主体论的争论已旷日持久,但作者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文艺活动中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此作为创作活动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以及二者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一、主体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手段,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摹写、“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对客观的把握.主体在反映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反映的过程,其反映的结果,也不是“镜像式”的纯客观的映象,而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渗透了主观的因素.两种反映论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认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反映论还能不能用来说明文艺创作,承认文学“反映”现实是否就意味着抹煞艺术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文艺思想论争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西方某些“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早在前几年就宣称,用“反映论”来说明文艺创作,就会“把文学和社会的关系看成是被动的、机械的,好象作品象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释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文艺学体系建构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文艺理论界在什么是意识形态、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文艺的本质、文艺如何反映现实、文艺的真实性等重要问题上都一直存在着误区,例如在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有人认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文艺是意识形态之一,必然也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直接反映政治,从属于政治,直接为政治服务;在文艺与现实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再现;在文艺真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时候,从文学与社会生活和作家世界观的关系,亦即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造成文学各种流派和各种现象的许多因素,归根结蒂,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此,单有客观的、外部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文学主观的、内部进行研究。文艺理论和文艺心理学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我们美学、文艺理论、心理学的基础。但我们以往的一些传统理论在实际上把美学整个地局限于反映论,并且是一种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反映论。这样就忽视了艺术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情感活动,它不仅只是具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如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对人类(主要是儿童)的认识发生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肯定认识的选择性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有的同志据此主张要用认识的选择性代替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而是选择”。(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认识定义新探》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有的同志在反驳这种观点时,认为反映论与认识的选择性均有合理性与片面性,主张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选择性并非与其相对立,相平行而是包含在能动的反映论之中,它不能取代或否定能动的反映论。我们的任务不是要用认识的选择性替代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通过对认识选择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相似文献   

17.
由东北九院校发起、辽宁大学和辽宁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文艺理论讨论会,从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七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在沈阳举行。出席会议的除发起单位外,还有全国各地五十个院校和研究、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着重讨论的两个问题,有一致的见解,也有许多分歧意见,综述如下: 关于真实性问题,争论的是: 一、关于真实性的概念在使用“真实性”这一概念时,有人指的是生活真实性,有人指的是艺术的直实性。什么是艺术的真实性?有的同志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指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理想、审美评价的文艺形象所反映的生活的真实性。有的同志认为,文艺的真实性指的是文艺作品反映生活时所达到的切近程度。还有的同志认为,真实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是文艺与生活的相符合、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三突出”这个修正主义的反革命文艺主张,本来是对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下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篡改和背叛,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四人帮”之流吹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具体运用”。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论文艺》第26页)。所以,凡属创作方法,则必然是作家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反映生活所恪守的基本原则。不同阶级的作家,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所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文艺世界中仍然还留有许多空白,作家的心灵就是一个让人惶惑的领域。虽然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已从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中挣脱出来,把目光投注到创作主体心态,但多数人的思考均是从同一性入手,研究作家同常人的心理差异,揭示作家共同的心理持征和心理规律,对于隐藏在文学创作千姿百态的表象背后的创造个体的心理差异,则较少涉及。因此,我们将对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探讨,寻找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及规律,以求揭示共性研究方法无力揭示的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新潮文论”的某些倡导者企图以带有浓厚主观唯心主义取向的、以西方现代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文艺论,代替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首先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他们的责难是没有根据的;能动反映论进入艺术反映的层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内容,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的具体的研究。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一种把人回复到原始自然本质的人道主义思潮,它既抛弃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传统人道主义的理性原则,也反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经验实证的取向;它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危机的实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鼓吹这种哲学思潮,以此作为对社会主义现实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批判和否定,已经表明它是让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历史唯物论有着丰富深刻的人学内容,以这种人学观为指导线索,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才会有深刻的美的人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