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①为此,各国都为防止权力的滥用设置了多重的约束机制。当然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也不例外。当前我国设置的监督机制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政府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等三种。这些监督机关在防止权力的滥用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监督方式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即公众舆论监督。所谓公众舆论监督,是指利用新闻媒介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理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权力制约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强化了公民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权利监督权力的法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公民个体监督权力向舆论监督权力的转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缺陷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为网络舆论监督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应对网络进行各种规范,保证政府在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惩治官吏腐败对现代化建设有极端重要性,要在充分认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力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专门机构监督,并使这五种监督有机结合,形成严密的监督体系,遏制权力的滥用,惩治官吏腐败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现代社会权力制衡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其对秩序化社会的呼唤,新闻舆论监督因其特有的影响力和规范力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舆论监督是有别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形式,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促使其修正错误的舆论监督,它具有极强的公开性、广泛性、集中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因此,新闻舆论监督是权利制约机制中最能体现民意、在民众中影响最大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目标的一致性及监督功能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的对接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建构在遵循监督信息公开原则、信息互动原则和信息权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由监督信息的收集制度、查处制度和反馈制度构成对接制度的架构.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为人民监督权力的"四种监督"。本文试将舆论监督置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语境下,剖析目前舆论监督存在的制度性困境,着眼于执政党自身需求与公民社会需求两种推动力,分析十八大之后理性、自由及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新格局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的主体无疑是公众,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传媒往往作为代理人来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然而,媒体由于处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从而使舆论监督这种公众独立自主对政府进行的监督,成了政府管理之下的监督和批评,甚至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模式已经悄然呈现.为此,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政府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顺应变革,消除对抗式的控制思维,与公众积极对话、理性博弈,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才是适合当前传媒生态的理想舆论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建设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而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又离不开舆论监督.当前,中国的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克服和完善的问题,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加强舆论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社会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实行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就必须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在法制社会或者在法制化过程中 ,对于舆论监督给予正确界定和合理保护 ,同时摆正与司法的关系 ,使其在推进司法公正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对于遏制腐败、防止权力滥用 ,使公众的权利得到合理保护和配置 ,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意在体现公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是人民进行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根本任务在于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有关舆论监督的理论,论述了历史上社会主义国家舆论监督缺失所产生的危害及其经验教训,对当下社会主义中国舆论监督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勤  陈国权 《社会科学》2001,1(8):16-20
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 ,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 ,而且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马克思早就指出 ,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① ,舆论监督是“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美国“民主之父”杰弗逊把自由报刊视为“第四种权力” ,强调要利用这种权力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 ,提出报刊有责任防止政府越出“范围” ,“报刊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其它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② 。应该说 ,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是与民主政治的…  相似文献   

12.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在权力监督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和进展,具体包括:分散权力以制约权力;专门监督以约束权力;倡导法治以制约权力;道德内约以约束权力;政务公开以制约权力;舆论监督以制约权力;以信息技术制约权力;保障权利以制约权力;以民间力量制约权力.这些变化和进展为进一步加强权力监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舆论监督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到电视已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然而,监督难、难监督,仍然是各媒体的共同体会,具体而言,就是要过“五关”。一、领导关领导要不要舆论监督?回答是肯定的。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新闻媒体,要实行舆论监督,都必须过好领导关,取得领导的支持。一些地方新闻媒体为避免来自各方的干预,采取了与公检法和人大等部门合办节目的办法,不仅阻力小,效果也好。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  相似文献   

14.
传媒自由和司法独立是民主社会的两大并行的价值,实际上,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是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而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主体力量.要解决目前中国传媒与司法的无序冲突,就必须跳出"舆论监督司法"的不合理框架,破除行政权力对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两种基本价值的不合理入侵,使媒体和司法机关都摆脱行政权力的阴影,在法律的框架中最终实现各自独立与强大.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民主监督的特征肖耀堂民主监督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人民政协的一项主要职能,又是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重要体现。它与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经济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大众媒介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是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并且在阐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方面,提出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要求,从而把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是反腐败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选举、弹劾、罢免制度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管理干部的作用。二是健全监督机制 ,主要是使纪检监察部门有相对独立的监督权力 ,同时要有良好的舆论监督体制。三是健全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18.
健全反腐倡廉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的战略举措。健全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监督制度的路径选择:全力推进党的巡视制度建设,切实筑牢防止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的坚固屏障;健全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监督权力规范运行的预警作用;加强党内舆论监督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监督权力运行的独特威慑力;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领导体制,真正形成有效监督权力运行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中国,官方对于权力过于集中历史教训的反思、西方政治思想领域中分权思想的再次兴起以及中国新闻传媒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推动了"舆论监督"在当代中国的凸显,同时建构起的还有舆论监督的对话渠道、新闻报道和群众批评三大历史语境内涵。作为当代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舆论监督的提出,突破了"喉舌论"的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建构了新闻传媒监督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并为此后中国的新闻传媒实践开拓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林 《南京社会科学》2012,(2):117-122,153
对“监督舆论”的误读,是反对舆论监督接受监督论者的症结所在.舆论监督的公权特性,舆论监督的突出问题,以及有效监督措施的缺乏,凸现了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对舆论监督的监督,应该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而不是压制和消解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自律层面推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严密的采编流程规范、严厉的责任追查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在他律层面解决监督依据、明确监督主体、创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