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平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他们以《新月》为平台,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并提出了许多批评与建设性意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治状况的变迁、自由主义理念的内在矛盾、平社学人思想内在建构的限度决定了平社的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聚散匆匆。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是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选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对此问题的认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初期科学与哲学的划界;20年代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三四十年代科学与哲学的分界与会通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经过十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抒情小说较之20年代的抒情小说在文体特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抒情小说的整体梳理,在与20年代抒情小说的比较基础上,着重从抒情视角、人物类型分析和审美形式的稳定几个方面分析了30年代抒情小说的文体特征,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批评是20世纪形式文论大潮中一个重要派别,其理论遗产至今影响深远。某些新批评派领袖人物长期居住在中国,与中国知识界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论形成时,特别重视新批评;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热”中,新批评的地位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批评的研究在中国向纵深发展,渐渐融入中国文论的基矗在当今学界推进批评理论的努力中,重估新批评在中国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土油画是表现农村、农民题材的绘画,是中国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一种绘画形式。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中国画坛,并逐渐走向主流,在当时几乎就是中国油画的代名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乡土油画逐渐淡出主流,成为多元绘画的一支。  相似文献   

6.
小诗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的诗歌品种之一,小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已走过90年的漫漫长途,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风貌,文章拟对上个世纪20年代初兴起的小诗体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再度兴起的小诗体进行对比研究,从产生背景与原因、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两个时期小诗体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经历了早期的“文白之争”,中期的为人生诗派与为艺术诗派之争和后期的普罗诗派与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之争;派中有派、流中有流,且节外生枝、旁枝侧出。从为新诗的合法性存在而斗争,到为新诗的主流走向而论辩,再到为确立新诗的美学原则而审思,20年代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走了一条由外而内,越来越沉着、稳健、科学的发展道路。20年代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最有生机、最富成果的辉煌年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20世纪日本70年代到80年代、韩国80年代和台湾地区80年代具有相似性,都处于工业化中期或者后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电影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优秀影片、优秀导演对中国老一辈电影人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优秀的电影和导演,一方面与电影艺术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导演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息息相关。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回顾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可以把20世纪90年代初期清楚的看作其发展的转折点。在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急剧转折的背景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可以说是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酝酿,在90年代终于爆发。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进行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发展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无论在政治学研究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都具有巨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5.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朱天文是华语文坛上最优秀然而也是最难解读的小说家之一。从都市书写、身体书写与语言书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由此发现其一以贯之的后现代抵抗姿态。朱天文书写的台北是都市的台北、后现代的台北,借由这一书写,她填补了华文文学中书写抵抗后现代大都市的空白;朱天文的身体书写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借由书写情欲展开后现代分崩离析的认同探讨,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她对生命对时间的焦虑;而语言是朱天文作品最醒目的标志,她不断地试验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终于在《巫言》中大获成功,对她,语言/书写既是抵抗后现代的一种姿态,更是她生命的形式,她的原乡所在。  相似文献   

17.
苏沧桑以心灵书写的方式描摹家乡、寄托乡思,以其女性独特视角努力守护家园,追求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她看到了人世环境的痛苦与梦想,碰触到了当下人们心灵的柔软之处。将理性精神导引的家园意识、重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良知,以及自由意志、终极关怀等现代精神引入写作,她的散文呈现出温暖唯美、真纯向善与灵魂书写特征,于刚柔并致、清纯内敛中释放恢弘精神格局。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恋惊世骇俗,它既助推了张爱玲走向了创作事业的成功,同时也给张爱玲的后半生以及创作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先锋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桑塔格秉持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坚持严肃的创作路线,不追求表现型的个人化书写,既能游离于权利中心之外并坚持自己的自由式书写,又能积极参与美国当代各种艺术革新。其非典型的女性作家身份和客观、严肃而勇敢的创作立场为人所称道。桑塔格延展式的身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宽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反抗男权专制后,要思考女性主体如何建构。陈染向以“私人写作”拥有独特的姿态,她对“梦”意象的偏爱,贴切地表现真实与虚幻交合的生存形式,深入女性成长秘密,追问女性貌似精神自由的“成长”的艰难与困惑。陈染的探索充满对女性主体的疑问,昭示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