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英语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反映了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活的变化,因而以某种形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英语新词的生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英语新词从产生到逐渐传播,再到被普遍应用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单位,是大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谐音、转喻等修辞手法对新事物进行思维的结果,其生成过程既随意、简单,又抽象、复杂。由此产生的多数新词已经固化成凝固词,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在语义上具有完整性,在语用上具有经济性。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的突出特征就是灵活多变:一是构词方式灵活多变,主要有缩略法、词链类推法、同音借用法;二是语义变化灵活多变,主要有扩大旧词含义、缩小旧词含义、引申旧词含义、改变旧词词性等。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增加、求简、趋繁、多语化和重应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XX门"的频繁使用不仅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而且对汉语语言体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XX门"族词全景式的语言学解读,系统了解其构词特点、句法功能、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及其语法化倾向,为接触语言学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更充实的语料。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哲学界引发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相应的法学语言学转向将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置于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科学研究的语言学思维。到了20世纪后半叶,语言哲学的发展又引发了哲学领域的语用学转向,逐渐形成了科学解释的语用思维。与哲学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法律语言研究也有一个从语言的语义和句法为主的静态研究向语用为主的动态研究转化的过程。语用学方法是法律语言研究最适合的参照方法,语用视角的法律语言研究可从言语行为理论及会话合作原则、礼貌现象、语用预设、语用模糊及顺应论等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的范畴划分到模糊语义的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模糊集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语境论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看出,这些研究理论指出的模糊语言的研究向语用方向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进一步地从语言的开放性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从语言的社会性探讨话语受到权力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模糊;从语言的修辞性来探讨模糊语言具有的修辞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7.
军事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是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军事委婉语多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充分认识其构造方式、语义特征、语用原则、语用功能等有助于我们揭开军事委婉语的表象,认知其真实含义。这对了解军事委婉语的社会功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动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突出的特征,动物词具有比喻性和联想性。从认知语义学和构词法视角来看,英语许多动物词在演变过程中通过联想从单一的指称动物转变为特定意象,进而转义为动词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举止。这是动物词经济有效的语义扩展捷径,也是隐喻认知在语义领域的凸现。  相似文献   

9.
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不是没有联系的任意组合 ,而是构成一个关联的语义范畴 ,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对汉语的“头”和“在”这两个常用字的语义范畴、原型意义及词义和词性演变的分析 ,认为词义演变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结果 ,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0.
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及语义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隐喻在各国语言中屡见不鲜,它的形成与人们的隐喻心理过程密不可分,而隐喻心理本质上是人对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文章将探讨动物隐喻的认知基础,进而阐述基于认知基础上的动物隐喻的语义演变,从而阐明动物隐喻语义演变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为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浅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范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把人的认知和语言的关系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对翻译研究具有科学的导向和启示。词是翻译中可以传输的最基本的语义单位。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语义符号,而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因此,词的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语义符号的转换,在本质上是语言间认知范畴的转移过程。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的视角,对英汉翻译中词汇的范畴转移作一尝试性的分析和分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汉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一人称和内隐动词共现"结构出发,探讨"我想"和"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结构经历了从"思考义"到"认知义",再到"话语义"的语义阶段。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我想"和"I think"经历了句法再分析,由"我+想+NP+VP"逐渐演变为"我想+NP+VP"作为话语标记的常规构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内隐动词"想"/"think"的影响发生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中缺乏严格意义的词缀,动词中的词缀尤为少见。近代汉语中的“打-”被多数学者称之为类似词缀的语法成分,但对其演变学术界极少涉及。从近代汉语言的发展看,“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动词实义的基础上“打”语义泛化,并在特定结构“打-V”中固化成词,由词化进而完成语法化,但这一构词手段在现代汉语的能产性减弱。这一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作为多因素影响的整体系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语言交际中语用模糊的元语用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交际中,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意图性较强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策略。语用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元语用意识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并在语用层面上留下"语言痕迹",即实现语用模糊的元语用标示,如词义模糊、一词多义、模糊限定语、句子歧义、语义命题矛盾、特定修辞格等;而通过非规约性会话含义和间接言语行为形式表达的语句模糊则没有任何语言标志,只能通过语境判断。  相似文献   

15.
回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但转喻回指往往涉及一种没有明确先行项的深层回指。深层回指由语用因素控制,且须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在认知语用框架下,探讨了转喻回指照应机制,指出转喻回指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以言者表达的意图为主导,听者的认知推理为导向,在寻求转喻回指的关联性解读过程中建立先行词与回指语之间的语义连通。  相似文献   

16.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由于语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其趋向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本文就是针对“起来”的多义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三种意义的扩展原因和方式。随着对其多义性分析的逐渐加深,发现造成其语义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对场景识解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这个结论反过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语言活动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义位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是与"义项"、"词义"、"语素义"、"语素组义"都有某种关系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一种语言义,是静态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它不包括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临时的、具体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过程的结构模式。本文试图从语境认知 ,语用原则的认知角度出发 ,选择语言的使用过程即语用进行阐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运用语言结构来实现其交际功能的。  相似文献   

19.
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且关系尤为密切。预设、蕴含、会话含义是语义学和语用学共同关注的对象,其中预设又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一般认为,语义预设和蕴含是语义层面的概念,而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是语用层面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预设、蕴含和会话含义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有助于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以"她经济"等"她X"族词为例探讨其由来、构词意义和特点。结合"她X"的内部结构特征、语义演变和语用特点等方面的表现,探讨"她经济"对基本构词语素义的影响,"她X"的语义指向的变化以及所折射的社会语用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