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中国先锋小说明显地受着西方实验主义小说的影响 ,与英国的实验主义小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曾因其先锋性而倍受瞩目。 80年代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传入是中国先锋小说得以生长的潜在背景 ,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浪潮的冲击对先锋小说家们产生了深刻影响 ,先锋小说冲破了旧的文学框框 ,为中国文坛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对现实主义叙事成规的反拔,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凭借其自身的艺术表现方法--形式实验,在冲击、颠覆和瓦解经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向人们充分展示出了它所具有的巨大叙事潜力.正是别具一格的形式实验--特定的修辞策略、特定的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与众不同的故事组织方式,成就了先锋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构筑了一个全新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马原小说《拉萨河女神》发表的文学环境及批评环境开始,梳理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被文学批评界接纳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先锋小说在诞生及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命运,并指出了先锋小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确认、厘定鲁迅小说文本的特异性与重要性无疑是必要的。鲁迅小说特有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辨色彩。在分析鲁迅和当代先锋小说作家的小说文本中,我们会发现鲁迅在他自己的时代语境乃至现今看来的伟大和不无先锋的言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经历了一个“去粗存精”的人为筛选过程.这种所谓的“纯文学”其实是当时作家、批评家和编辑家根据特定历史语境需要而人为建构起的“文学史共识”.先锋作家们的自我确立意识和寄生性写作姿态及其与上海“新潮批评圈子”的共谋关系,使得“先锋小说”日趋统一和规整.“先锋小说”在文学史上获取合法地位的同时也在悄然建立新的话语霸权.现在的文学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先锋作家和批评家的文学趣味和评价标准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作家,由于面对酷烈的社会现实,大多选择以倾诉作为短篇小说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从讲述变成倾诉,短篇小说侵入了诗的范围,这是五四短篇小说的一大创举。不过,因作家个人体验及抒情的心理动因各有差异,这些小说在表现方式上千姿百态、个性斐然。最能体现出五四时代特征的抒情短篇小说形式,当属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主观宣泄式、庐隐为代表的日记书信式、鲁迅的手记式、废名的田园写意式等。抒情的介入,使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重心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曾以怪异的叙述方式、独特的感觉体验、超前的语言实验为特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风景。但在短短几年内由发轫、高潮走向基本终结,探其原因,创作主体自身的缺陷——思想根基与精神深度的缺乏、对"审丑=反叛传统审美范式"的误解、对文本形式探索的放弃,导致了"先锋小说"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空间形式,是通过作家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产生的,而这种叙事技巧就是运用"并置"的手法,瞬时并现、永恒时间、情节并置、情节重复是"并置"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就文本而言,所谓懂,即理解和明白,理解作者的表达,明白作品的内容,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懂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实践形态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而所谓反懂,即不能理解和明白。反懂的理论基础是反理性或非理性,实践形态则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意写作,具有反理性或者非理性、无中心无主题、片断、残缺、拼贴等特征;其次是思想内容上的空洞,表现为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等现象,语言只是表述而没有内容,故事只是形式而构不成情节,我们无法从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中、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看到作者或者作品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等,故事形式和语言形式本身成了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正常中逃逸 到反常中舞蹈——论先锋小说的先锋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论界之所以接受先锋小说,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大都忽视了其在“先锋”形式遮蔽下潜在的小说观念的先锋性。先锋小说在理论上直接挪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学术对人微观研究的观念,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实施对惯例的偏移,毫不留情地解构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在对心理的展示上,它给予“分裂的自我”以无限温情,建构了关于人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在对爱情的叙事中,它颠覆了传统的爱情模式,同时大肆张扬了性,以此反抗传统爱情观对人心灵的压抑。其先锋意识对后续小说潮流的影响和启示,均有不可低估的和永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革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大学生的罪错案例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也促使人们对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进行反思和重构。通过反思发现现存法制教育的缺失,通过重构提出法制教育的革新措施,以期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供思路并最终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后期,以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现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对比中概括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中国先锋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是形式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叙事视角由边缘人物承担;(2)叙事时间呈能指化倾向;(3)叙事结构符号化。先锋小说叙事模式形式化引起了中国小说美学的一次革命,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5.
叶兆言的历史题材小说已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其具有颠覆意义的先锋价值,对文学观念和与作形式的冲击,在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本文通过对其先锋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分析,阐述作家寻找反历史中与重建历史叙事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对先锋小说的研究,评论界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而对形式研究的迷恋极易遮蔽先锋作家内心观念的先锋性。本文以死亡为切入口,希望能透过死亡迷宫的遮蔽,从而揭示出先锋作家内心的真实意图。论文从死亡迷宫与迷宫背后、死亡的无意义与无意义背后的精神价值、悲剧意味与承担的勇气三个方面分析了先锋作家在奇崛的形式后隐藏的对人的生存的新解读。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一些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明敏和睿智,在死亡的地层下开掘了博大的生命之流,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哲理探索。先锋小说死亡言说的内在变化,深层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崛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余华遵循“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的原则 ,在其作品中体现欺诈与暴力的主题。余华的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叙述主体还是叙述方式来考察,萨满教对先锋小说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可以说,马原的先锋小说既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外来影响相关,同时也是本土文化萨满教影响的结果。萨满是神界与人间的沟通者,跳神时萨满的灵魂可以暂时离开身体,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而先锋小说中的叙述主体"我",往往既是叙述人又是作者本人,同时,也可能被随时置换为其他人。叙述主体"我"分身有术,变幻莫测。"我"与萨满在功能和作用上达到了默契和一致。  相似文献   

19.
《牛鬼蛇神》是马原的近作。在西藏叙事的基础上,小说关于海南的叙事拓展了小说的表意空间,深化了神秘主题意义并试图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与马原早期写作比较,该小说写作延续了先锋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后期变化的趋势,即回到“故事”,具有一定回归写实倾向。浓厚的自传色彩也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其虽然表现出作者试图超越前期形式写作的倾向和努力,但小说内容仍是对其以往作品的大量拼接和重复组合,具有浓厚的形式色彩,小说主题并无更深刻的开掘和新意。这表明作家依然难以摆脱对形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