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基本力量和战略高地。我国大学尚存在诸多不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因素,主要表现在:刚性的组织目标导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疏离,大学组织的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纵向“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削弱了大学组织的学术活力;破坏性的评价系统遏制了大学组织成员的创造潜力;“单位制”的传统孕育了狭隘性的组织氛围,难以形成知识创新的合力。大学知识创新的特性决定了对其组织创新的要求,大学组织创新的重点为促进知识开发,其效率标准是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效率,因而行政权力的弱化、学术机制作用加强、管理的柔性化将是大学组织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许多学者常常从韦伯的理论出发,批评韦伯在科层组织的权威与专门知识的关系上的观点。韦伯认为,“科层制管理归根到底是指在知识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科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运行有负面影响。学科管理主体日益分化、学科管理对象层次差异以及学科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引致管理的科层性。由此出现了层级结构、专业分工使管理主体分散与运行效率的矛盾,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与校内资源共享和整合需求的矛盾,计划型运行管理机制与学术工作自由、创新精神的矛盾以及科层制管理主体的目标差异与学科系统功能实现的矛盾。学科的学术属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对象、管理工作的非专业性,影响着管理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工作的目标导向。应以学术属性为出发点,分解科层制管理目标,优化科层制管理架构,调整科层制管理权力。  相似文献   

4.
管理过程中的权威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威是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权威机制是组织的平衡机制之一。权威的基础来自需求、个性、认知和信仰等相关因素。组织中的权威作用关系既有理性层面的,也有非理性层面的,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威关系和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权威关系。组织管理过程中,权威机制包括:建立在个体与组织契约关系基础上的权威机制,组织职能分工体系中的权威机制,由于目标导向、价值认同带来的追随和服从,个性力量的支配和影响,社会化生活中个人被迫服从的力量。各种权威机制的作用在现实中可能会交错、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根据韦伯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科层制不可避免地要扩大。科层制权威是处理大规模社会系统管理要求的唯一方式。为了处理日趋复杂的事务,有必要发展控制与管理的系统。科层制的出现是对这些需求的理性化与高效率反应的结果。然而,正像人们将要看到的,韦伯也相信科层制显露出了许多缺点。后世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尽管如此,科层制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组织疾病一般都与大学组织成员有关,大学组织成员包括内部成员和外部成员。大学组织成员病理是指大学组织成员之间、成员与大学组织之间的关系异常,因而导致大学组织形象受损和功能障碍的过程及其原理。每个大学组织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重视组织成员病理分析,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的免疫力,提高组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这需要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发挥集体优势,共同达成。高校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既有现实条件,也有历史基础。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基于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与成效的反思,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组织管理、主体间互动、实践路径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关于高校内部的组织管理环节,既要坚持和完善科层制的形式,也要发挥权威的感召作用;其次,关于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间互动环节,既要构建协同体,也要创新互惠机制;再次,关于探索和创新实践路径环节,需要坚持整体视角,关注社会结构的各要素,推动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科层制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市场治理机制的替代,但科层制治理机制在实践中也不断暴露出种种弊端;组织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是对市场与科层制的超越;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表明,组织间网络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权力问题始终是科层组织的核心问题.在对科层组织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之后,以科层制正式权力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科层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科层制理性化的实现机制和过度理性化的弊病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我国科层制现状进行了本土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给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及其学术自由的影响,包括工具性的压力和权威崇拜等等。大学教师要做的不是假装或否认这种冲击,而是正视并正确对待这种压力,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处理专业化和学术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由于受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制约,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倾向突出,学术权力长期被压制,去行政化成为当前大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去行政化要求大学管理改革深入到文化层面,其核心是围绕学术组织配置权力结构,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和学生的参与权利,使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更好地为学术事务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大学内部行政管理要由官本位向学本位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学内部行政管理原本就是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然而,随着大学的发展而日益扩大的大学内部行政服务组织逐渐异化为大学内部的行政衙门,使大学学术权力让位于行政权力,大学官本位盛行。中国大学内部管理的异化阻碍了大学管理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因此大学内部行政组织要树立服务理念,建设服务体系,回归服务本位,这是解决中国大学内部管理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内部的权力主要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构成,我国大学权力构成主要属于行政权力主导型。这种大学管理体制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术权力的现象,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应该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内涵,实行学术民主管理等途径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谐的运行机制,才有助于明确大学管理中的责权,提高大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实施法人治理,协调处理好高等学校法人的内外部关系。高等学校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其内部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中存在着党政领导制度"预设"的矛盾、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以及学校权力与教师权利、学生权力(利)的内部矛盾。高等学校法人内部的困惑与矛盾成因有制度性因素,也有科层制模式下内部权力结构与运行上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高等学校法人内部的困惑与矛盾,实施法人治理是现代大学建设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两种主要权力,从大学属性及其学术本质讲,学术权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大学权力结构属于行政权力主导型,多年来,由于行政权力的越位和泛化,常常给学术权力带来缺失性影响。正确认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概念、内涵和性质,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回归学术权力的地位,实行学术民主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专业发展内容片面化、专业发展方式形式化、专业发展过程不均衡等问题,其根源在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内外动力失衡。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充实内部动力、改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双学位”是目前存在于许多高校实践中,却未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形式。各地对其都有所探索,但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对“双学位”效力不予承认的现象,损害了学位的权威性。文章从行政法的视角,将高校授予学位的权力作为一种行政权进行探讨,比较“双学位”的学位概念与一般学位概念,从学位自身特点、学位授予行为的性质、学位申请行为的性质三个方面,论证双学位之“学位”的合法性,找出现有问题原因,并为解决学位的社会承认问题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指出应当最终推动学位制度改革,将国家学位制度向大学学位制度演变,提高学位授予的自主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权的建立、礼乐制度与十国君主集权的加强以及礼乐制度与十国官僚政治的发展三个角度可以窥视礼乐制度与十国南方诸国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 ,礼乐制度在政权建立、界定君臣关系及官僚集团内部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建立 ,为南方社会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具有南方特点的礼乐意识和礼乐体系因此兴起 ,并在南方诸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高校权力监督和制约的现状,从以权制权、以法制权、以监制权、以教制权四个方面,提出了创建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路和办法,为加强高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教师的教学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权威是大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大学教师行使教学权力的强有力的依据。然而,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学教师的教学权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阐述了什么是教学权威;大学教师教学权威的危机与重构;大学教师“人格魅力”权威的建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