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忻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112-116
杜甫在夔州的时间将近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特别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忧、为百姓酸辛沉重的生活而痛,也为自己漂流衰颓而悲,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浓厚的悲情. 相似文献
2.
卢华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6)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者,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3.
杨景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3-118
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尽管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悲苦色彩,但流露的情感世界却又是丰富多彩的,有忆昔怀旧艰难苦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感叹,也有物我交融满目生悲的山水与风俗之歌,更有一以贯之死之临近也难以忘却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4.
曾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21
唐代大历年间,杜甫寓居夔州,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创作了430多首夔州诗。杜甫及其夔州诗从类概念上说,总体包容于三峡文化的"大范畴"。杜甫的夔州诗用诗性化的语言描述记载了三峡文化的各个方面。杜甫及其夔州诗极大地推动着三峡文化的生成,影响着三峡文化发展。这是杜甫留给三峡人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蒲惠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杜甫的夔州山水诗,真实地再现了夔州山水雄奇壮丽的独特风貌,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在艺术上表现出沉郁悲凉、奇崛厚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彭沁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16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联系地域背景所具有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力,以"山水"为中心考察了杜甫夔州诗中的自然写作,揭示出杜甫夔州诗作"夔州风骨"的成因和特点。诗人将夔州山水作为一种强悍、蛮荒的异己力量加以描写,形成了区别于神韵派山水诗的"风骨"倾向。这一山水诗写作上的突破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作者通过现地化的视角,在强化山水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了矛盾性的道德主题和纯粹化的审美诉求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杨金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1-14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 ,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及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者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 ,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 ,垂老的诗人道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挽歌 :思乡恋归 ,忆昔怀旧。其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 ,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 ,都显示了经历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厚重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8.
余霞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4
南宋名臣王十朋五十多岁时出任夔州知州,在入夔途中、宦寓夔州及离夔路上创作了三百多首优秀诗歌,或写景状物,或凭吊怀古,或评论时政,或记民情风俗,或酬和赠答,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呈现出以实录为主、崇尚理致、朴实条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余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10-114
南宋名臣王十朋五十多岁时出任夔州知州,在入夔途中、宦寓夔州及离夔路上创作了三百多首优秀诗歌,或写景状物,或凭吊怀古,或评论时政,或记民情风俗,或酬和赠答,这些诗歌题材丰富,呈现出以实录为主、崇尚理致、朴实条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封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3-26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 ,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 ,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 ;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 ,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 ,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11.
新发现毛彰《闇斋和杜诗》三卷,结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收录毛彰之诗,使我们对其生平及其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此认定毛彰是清代甬上的第一代诗人,其创作诗歌已入康熙朝,是清初甬上致力于学杜的代表诗人。毛彰的学杜诗歌,标志着甬上诗坛学杜趣尚的改变,同时也代表了唐风的延续,而与清初的宗宋派诗风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聂巧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69-72
杜甫的原集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已散佚,宋代"二王"本<杜工部集>是杜甫诗文集的第一个定本.宋人在"二王"本的基础上陆续对杜诗进行拾遗补缺,共得佚诗46首.今存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与文献记载中的"二王"原刻本在诗歌数量上有抵牾不合之处,即前者较后者多收诗歌5首.宋代不同版本的杜诗集注本所收杜诗的数量不尽相同,本文对宋代各种集注本所收之杜诗进行了准确的数量统计与评述. 相似文献
13.
杨经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13-14
杜甫学界普遍认为,杜甫诞生于河南巩县之南窑湾。然而,康熙年间杜澳《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明确记载杜甫诞生于河南巩县康店,与传统观点产生了巨大分歧。这个记载点燃了杜甫生地历史争端的导火索。杜甫究竟诞生于何处?这无疑成为杜甫学界一个重大的反思课题。不可否认,碑记的发现为杜甫生地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景春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2):94-100
杜甫秦州诗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果把秦州诗比作一部乐曲,那么,忧时伤乱、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悲愁就是构成这部乐曲的主旋律。对边塞安危的焦灼,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前途的思虑弥漫于字里行间。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与恻隐之心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情感浓郁的诗篇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左汉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2-46
王安石对杜诗有很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安石诗歌关心国事民生,并化用了许多杜诗。他的集句诗直接使用了很多杜诗。王安石使用了很多杜诗典故,注意诗句锤炼,也学习了杜诗句法。但是,王安石诗好发议论,以秽恶入诗,多应酬之作,又用典太多,有以文为诗之病,表现出与杜诗的很大差异性。他成就最高的晚年绝句也与杜诗无涉。总体上,王安石诗与杜诗有较大差异,艺术上也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16.
17.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97-105
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律”的合法性。但是,诗人创作不可能非律即古,后人分类却一定要非律即古,就未免削足适履扦格不入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把“拗”从“律”中分离出来自成一类,形成古一拗一律的三分格局。 相似文献
18.
汉代京都赋的城市文化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立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76-79
作为汉代大赋的主要门类之一,京都赋是汉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恢弘的宇宙意蕴、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彭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03-105
杜甫从强烈的责任感出发 ,在他的诗歌中将儿童形象的刻画放在他一贯的现实主义的语境中进行。一方面他以儿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苦难来批判社会的动荡与黑暗 ,另一方面他又把在苦难中所凸现出来的儿童的天真美好的品性视作一种象征 ,一种与现实对抗的理想。这正是诗人和其他为写儿童而写儿童的诗人相比的高超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