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道理想人格的会通互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 ,从社会群体出发 ,推崇人的道德属性和道德建设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理想人格 ,从生命个体出发 ,崇尚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自由 ,主张理想人格“道法自然”,不要有所作为 ,是一种自然型的理想人格。儒道两种理想人格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它们又存在着相通互补之处。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以道观生,察生命起源,明人生自然、人是自然动物,反对仁义,崇尚无为,追求超越生死转换的长生久视;先秦儒家以仁观生,思人生之道,定义仁义为人的属性,证明人是道德和社会动物,以舍生忘死、成仁取义为终极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相似文献   

4.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常以否定的形式表述其伦理思想。主要有: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无知之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无我之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道家以否定形式阐述的伦理思想实际上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其中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顺天道法自然的圣人。到庄子其理想人格是超越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真人、神人。发展到魏晋时期《列子·杨朱》倡扬"从心而动,从性而游"的"自由"人格。正确认识道家理想人格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建立健康完善的现代社会人格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 ,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 ,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 ,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 ,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家文化由于其形而上的哲学式论述一直以来就很受西方人的推捧,道家文化中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对于宇宙、社会与人关系的存在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影响至深,道家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无为观念、道法自然等人生与政治的思想同社会工作的一些价值观、理论、方法与知识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能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各具特色。儒家以"君子"为其理想人格意象,以"仁"为其核心的道德价值和人格理想,以尚义崇仁,经邦治国,刚健有为,克己复礼为其人格特征;道家则以"真人"为其理想人格意象,以"道"为其核心价值和人格理想,以见素抱朴,超然物外,自然无为,逍遥游心为其人格特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可以合理借鉴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设定,既积极进取又能安时处顺,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0.
《新语》中的无为思想主要源自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 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新语》的理想治国模式与儒家大同思想相似,而异于黄老道家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罗安宪 《东方论坛》2007,(1):9-12,74
道家对于人性的探讨,重在于分析和说明人的本性.老子所突出者,为性之本然、自然,庄子则更强调性之本真、自由.在道家看来,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嵇康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嵇康无法将其理想人格与行为人格统一,因而他提出的反儒奉道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都是以自我意识认识本体的思维模式的外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满地实现理想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淡然恬静、寄意于山林水泉的审美境界对北宋的美学风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人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成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特征,在对经学的重新阐释中将道家推向历史的前台,掀起魏晋玄风,中国哲学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大的转折,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老庄道家思想体系中,“自然”一词的基本意义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自己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既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规律,更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在老庄道家人生哲学和美学中,“道法自然”落实为“人法自然”,就是人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和人自己的本来样子来理解人性,规范人生,造就一种自然审美人格。这种自然审美人格,从消极方面言,是“莫之命”,“不敢为”,“莫之为”;从积极方面言,是“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常因自然”,“顺物自然”。这样一种非同凡响的自然审美人格,其立足点,不在现实社会,而在幻想的“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  相似文献   

16.
阿城的《棋王》是新时期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在现代语境中对道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取向。棋王王一生从“吃”与“棋”两方面体现着无为超脱的生命之道,但是他的价值立场又是不稳固的,对现实之恶的纵容与主体精神的空虚终究会使其自我瓦解。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哲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社会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道德的社会,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为现代人过上更有意义和尊严的生活树立了"方向标"。  相似文献   

18.
道家美育思想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作为中国的美育流派之一,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但它一直作为美育潜流存在,学术界对此关注甚少。本文试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塑造人的美的措施和途径三个方面对道家美育思想进行现代阐释,以期给予现代美育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化书》乃五代时期道教之经典,其中颇为丰富之伦理思想竟为学界所忽视。它视角独特地从生物学上寻找人类伦理之源;痛斥当时道德堕落之状况;认为伦理教化之根基在于帝王无为寡欲,清正爱民;其实施策略即为与民同甘共苦,倡导平均,厉行节俭;其伦理理想则为由人人平等而至天下大治。这是融儒家、佛家思想于道家之中的伦理创新,是中古道教伦理思想之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