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萨克女性文学创作是哈萨克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当代以来哈萨克文学发展中的新现象。从哈萨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到女性文学创作,历经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哈萨克女性在历史上的命运和遭遇,再现了哈萨克女性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3.
职业流动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社会都存在职业流动现象,女性职业流动是职业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合理程度的女性职业流动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虽然我国女性就业率高,但就业层次集中于低职业层,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及培训、个人抱负和风险意识及年龄是影响女性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教育能让人获得职业流动必需的文化资本,具有促进职业流动的功能,职业教育应当进行深入的宣传与教育,改变其传统角色定位,增强她们的自强意识,使女性拥有健康的人格精神境界,并积极主动提高自我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以身体写作命名的女性写作,并且呈现出迅猛的繁荣之势。在西方消费文化和传统封建观念的双重夹击下,身体写作迅速扩散为欲望化的书写狂潮,但表面的热闹,却掩饰不了女性身体逐渐沦为享受和娱乐场所的事实,女性写作陷入言身体必谈性的低俗怪圈之中。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族女性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道德规范的建立,使女性自我意识加强;女性世代命运的循环链被打破;女性生活空间开始向社会拓展。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彰显。身体成为资本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及对象。在参与资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身体演变为可以消费和交换的商品符号,个体简化为身体,人的存在被客体化为“物”的存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简和莫迪的处境揭示了这一语境下女性身体的尴尬处境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研究妇女问题既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性问题研究》以中国古代小说为基础材料,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幸命运和涉及女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深入的评述和研讨,具有以史为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婚嫁仪式歌是哈萨克族习俗歌的主要种类之一,纵观整个婚嫁仪式,从"沙仁"、"加尔——加尔"、"森斯玛"、"阔尔斯"、"阔什塔斯"到"别塔夏尔",可以看出它是用歌唱串联起来的一部完整的"组歌"。本文以女性作为切入视角,从女性经历的"分离"、"通过"、"再进入"三个仪式出发,来探究哈萨克族女性婚恋观、家庭观,进一步揭示其体现的女性民俗文化价值,即:标记功能、文化符号、交流教育媒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身体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内涵。鲁迅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先觉者,女性自然成为其启蒙对象。鲁迅小说通过对女性规训的身体、无欲的身体、失语的身体叙事和描写,呈现出一种“无人”、“无名”、“无我”的身体存在处境,控诉了专制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身体禁制与精神戕害。鲁迅试图摸索出一条女性身体出走之路,使其摆脱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铁屋子”,重新获得女性的生存权利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宋女性文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唐宋女性文学是黄金时代。唐宋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唐宋女性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1.
受西方父权批判理论以及消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国内理论界对广告中的女性身体形象持一种猛烈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在提醒我们警惕对女性身体过度商业化和父权规训的同时,却忽略了"何为女性本真"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女性本真只能是女性之所是,而非男性所不是。在此基础上,新的女性主义身体话语对传统批判不屑一顾,而是对女性之本真给予积极张扬,对女性时尚给予积极追求,对与此相关的超短裙、假睫毛、高跟鞋等关联之物给予积极肯定。我们应该让女性去发展她们自己的女性意识,承认女性具有自主的审美认知,还给女性的美丽追求一份轻松,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持一种宽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6,(4):47-52
在土改文学中,女性身体从传统势力的桎梏中获得了解放,而在革命前提下身体获得的自主是有限的,女性仍然难以摆脱对男性主体的依附。女性衣着的新旧更迭象征着女性的翻身,革命身体不能被物欲所支配,必须在劳动中不断接受驯服改造。革命对于身体的改造永无休止,而女性身体开始隶属于国家所划归的阶级身份,成为革命理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女人世界》2006,(9):24-24
有时候真羡慕那些生活在古代的女性,因为无论从书籍还是电视中所看到的古代女性形象都是与“妇子无才便是德”联系起来的,也不用担心事业和家庭不能兼顾了。  相似文献   

14.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40年来我国女性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我国女性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展,揭示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女性教育未来的研究方向,即要关注女性教育地位评价体系的构建、女性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等诸多问题。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女性教育研究框架和内容体系,是女性教育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以期为更深刻地认识和推进当代女性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女性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教育与女性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女性"建设未来的资本",是女性"走向社会的通行证"。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将妇女教育定位为"仅次于消除贫困的第二大行动目标"以及"一种从深层次改变妇女命运的事业"。发展女性教育,开发女性人力资源,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和自我意识处于整体失落的情势之中。其主要体现是女性的“内化”、“工具化”、“商品化”和意识观念的“异化”。古代女性的“四化”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共同存在表露着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封建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使中国古代女性的整体失落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大凉山彝族诗歌中的女性创作相较其整体而言受关注较少,女性话语呈现出某种被遮蔽的状态,但纵览大凉山彝族的女性诗歌创作,仍能整理出相对重要的三条发展脉络:一是传统女性意象的族裔复归,即“彝女意象群”的书写;二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彝族女性意象创造,即强调个体性和解放性的女性话语表达;三是以情感与身体为主题,独属于彝族女性的私密体验表达以及相关的性别观书写。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凉山彝族诗歌女性话语中的主要部分,为今后彝族女性诗歌如何在愈发多元的社会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女性体育研究是推动性别平等重要而必要的手段.以体育为载体,女性走出"身体即命运"的本质主义牢笼,逃离了传统文化规训的藩篱,走向了竞技前台,开创了女性的新时代.然而,中西方场景中的女性由于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经历了迥异的成长路径.通过文献研究,运用归纳与演绎、对比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基于身体、性别、权力与体制视角,围绕女性参与竞技体育情况、女性面临的性别关系以及女性与国家权力关系几个维度,讲述不同文化与体制影响下差异化的女性体育叙事.竞技体育场域的女性经历是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的奋斗过程,不同的成长境遇铸就了女性区别性的成长轨迹,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女性叙事.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表现在目前的研究格局不仅仅局限于当代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评论上,还在纵向上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回溯,横向上向海外华文女性文学推移;同时女性文学理论水平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说文解字》所收录的"女"部258个字的系统分析,全面透视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剖析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内含及形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