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与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有交叉,但前期创造社的作者群很小,而前期创造社期刊的作者群却很大,《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的作者群又有很大差别。前期创造社作者群人员的分散聚合的背后体现出了现代文学期刊再生产功能和特征,另外围绕着前期创造社期刊所构成的青年作者群,也形成了鲜明的“集体的文化形式”,借此创造社以“异军”的形象迅速突起于“五四”文坛。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同人在时代的语境下,由于国族与自我的矛盾,其个体丧失了一致性,其灵与肉分裂且无法再聚合。灵与肉的)中突这一主调,在不同的作家那里,产生了不同的变奏,由于其不同的变奏,使得创造社同人最终走向了分裂。  相似文献   

3.
文学传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探究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确立的过程与途径,以及一种文学思潮成长为文学主潮的生产机制。后期创造社通过对《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精心运作实现了“方向转换”,进而确立了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但后期创造社的文坛地位在青年读者群中得到确立,并没有在文坛内部得到认同,其单维突进、惟我独尊的战斗的文化姿态与文学观念,使其“革命文学”破坏多于建设,口号大于实践,其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4.
闪光灯记忆是指当个体得知发生了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公共事件——比如9·11事件——时对周围的情景记忆。认知心理学对闪光灯记忆的研究主要聚焦其认知的特性、公认的准确性以及对记忆内容的自信度。但是当从更广阔的集体记忆研究的跨学科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闪光灯记忆其实与社会的、文化的和叙事的动力学密不可分。因此,应将闪光灯记忆置于个体记忆叙事与集体记忆叙事的交汇处,通过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文化记忆研究相结合,来探究闪光灯记忆叙事如何承载社会身份认同,又如何跨越国界和代际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5.
期望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对期望概率如何影响目标激发力的问题,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有关成就动机的实验结果证明,成就定向对目标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目标效用理论则研究了期望概率与目标激发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受目标效用的制约问题。本文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期望概率对目标激发力的影响体现了个体认知因素对激励过程的制约作用;期望概率如何影响目标激发力取决于个体认知的最终结果而不是某一单一的认知要素;人格因素通过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对期望概率如何影响目标激发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唯美主义首先由创造社传入中国 ,并对创造社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创造社的审美观念中 ,始终潜伏着文学的功利意识。功利与非功利构成了创造社审美观念中的一对矛盾 ,最终导致了其审美观念的分化与转变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于1927年8月15日在上海的《申报》和《民国日报》上登出启事:“人心险恶公道无存此番创造社被人欺诈全系达夫不负责任不先事预防之所致今后达夫与创造社完全脱离关系凡达夫在国内外新闻杂志上所发表之文字当由达夫个人负责与创造社无关特此声明免滋误会”(原文无标点)从此,郁达夫正式脱离了创造社,创造社也随之进入了后期阶段。但是,郁达夫与后期创造社仍有一定瓜葛,甚至发生了笔战,到了最后,郁达夫“和创造社的关系却是恢复了的一(郭沫若《再谈郁达夫),《创造社资料)P.835)。1926年底,郁达夫辞去了中山大学教授和出…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作品里,人并不表现为一个个的个体,而是消融于集体之中,当生命个体与客观现实发生冲突时,生命形式最终走向毁灭。从作家本人坚守理想的文学阵地而遭受重重挫折亦可见此意识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化空间,又称民族文化空间,是文化在人的意识中的存在形式,是由意识表现的文化,是文化在其承载者意识中的存在。文化空间的认知结构分为个体认知空间、集体认知空间和民族认知基础。认知基础是文化空间的核心,由心智事实单位构成。心智事实单位可以划分为知识、概念和表象三类。先例现象、定型、神灵和神造物构成了作为表象的心智事实单位的四种系统成分。四种系统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区分和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草原狼少有敌手,但有时候也会遇到更强劲的对手,比如猎人。在遇见猎人的时候,草原狼最惯用的逃生方法是分头逃跑,分散猎人的注意力,这样保证了有伙伴得以逃脱。当蚂蚁面对大火围攻的时候,蚂蚁会集中所有的力量从一个方向突围,所有的工蚁会前赴后继奔向火堆,用被烧死的尸体做垫脚石,杀出一条血路来,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最终会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多维社会,其中伦理维度是主要维度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契合了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而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取决于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修养的发展,只有通过深化个体的荣辱认知、陶冶个体的荣辱情感、坚定个体的荣辱意志,才能使个体提高社会主义荣辱修养,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缘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同样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对能源战略的选择方向。中国的能源战略得当与否,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空间和速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速度,特别是在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上,如何做出选择,事关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中国的能源输入通道主要分海路和陆路两个方向,其孰重孰轻,孰先孰后,得失如何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研判。  相似文献   

13.
[提要]文章运用门槛理论研究个体抉择行为对舆论形成过程的影响,认为舆论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临界数量”的形成。当参与人数累积增长至临界点时可能会产生“临界数量”,这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满足各种临界特征所需条件。文章结合实例着重分析了临界状态下表现最活跃的四个主要特征:舆论扩散至临界点时具有向两个相反方向演化的趋势;越靠近临界点系统内部变得越不稳定;接近临界点系统内部出现自组织且不断增大;在临界点个体门槛趋于消失。这些特征是决定舆论是否形成的重要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14.
媒介社会中,认知带宽表征了个体稀缺的认知资源,认知竞争则提出个体有限认知条件下的信息分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展开了媒介信息供给与用户信息接收的两个主体。媒介对用户有限认知的争夺形成了认知竞争的效率逻辑,而这一逻辑也面临异化为“认知战”的风险。为解决媒介信息供给与用户接收的矛盾,本文从个体生理带宽、认知带宽与媒介的中介化互动着手,立足于当下为元宇宙时代人脑认知的延展与高连接度的媒介提供理论启发。在4E认知的观点下,以身体与空间为阐释对象,论述元宇宙下个体认知与媒介在感知空间、构想空间与生活空间中的协同关系,以期实现个体的积极认知并解放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生物学模型与认识起源的关系。认为心理发生只有当其机体根源被揭示时才能被理解;结构与机能是对应的;儿童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不是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文中还对如何评价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问题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6.
爱尔兰移民小说中的每一部作品叙述的是单个移民的鲜活的个体记忆,然而,当单个移民被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并经作品出版、流传后被有相同历史背景的读者广泛阅读,使读者产生社会群体认同的时候,这一批文学作品就成了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了承载集体记忆的“记忆场”.当作为集体记忆的历史以类似于口述历史的方式被写入文学作品时,在新历史主义把史学视为诗学,历史的客观性受到挑战的语境下,或许在文学中还能找到被凝固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真实.跟人口普查历史资料和博物馆一样,以爱尔兰移民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为“记忆场”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试图揭示象征性角色作为一个直接信息源,在个体层面形成集体效能的机制。为此,本研究以企业员3-为样本进行了试点研究和主体研究两组实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四种传统信息源不变的情况下,当一个团队的角色集合中加入一个象征性角色时,个体对团队集体效能的感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象征性角色与个体水平的集体效能感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被获得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等重要信息源所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创造社式的“拿来主义”魏建一、多元的“歧化选择”前期创造社与外来文化艺术的关系,这是多年以来创造杜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在80年代以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前期创造社与欧洲浪漫主义文艺的关系,其二是前期创造社与日本...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文化维度的基础上提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个体独立性是促动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主义文化重个体、个性和竞争,强调个体独立性的培养.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以及个体独立性观念和个体独立性行为的挥洒,社会因此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某一个个体"独大的现象由此被削弱,个体的权益和集体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和集体是一对奇妙的辨证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负责清理创造社出版部的郁达夫,成绩斐然,却仍被其他同人指责为“怠工”。原因就是早在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他同人们的价值趋向逐渐出现分歧,而对出版部工作重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坚持个性的郁达夫成了社团内部矛盾冲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