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比较分析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创造社小说的相似性 ,论述了创造社作家小说的特点是露骨描写、破理显实、平面描写、感伤情绪 ,此特点之形成是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本文还指出 ,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特殊的经历 ,使他们一踏上文坛就纷纷赴向了自然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时代特点和作家自身两方面,探讨了前期创造社作家接收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等外国文学影响的原因。认为同样处于过渡的时代、不满现存的社会秩序,这种时代精神是创造社作家接收以上诸外国文学潮流的外部原因。又从作家即接受主体自身出发,分析了前期创造社作家接收外国文学的内在原因,指出这批作家在接触外国文学以前,就因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包括文艺上重主观抒情偏爱感伤情调的审美趣味、生活上偏爱老庄自然天放人生哲学等方面在内的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正是这种心理驱使他们选择那些与此相似的流派和作家。另外,在性格气质方面接收主体和客体之间也有相似之处,这也导致了前者对后者的亲近和接收。  相似文献   

3.
前期创造社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文学观念中就是审美和功利的杂糅,在人生观中则为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互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的看似背反的这两方面正是源于传统文化的互补结构。此外,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性也是前期创造社作家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基点和前在结构。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同人在时代的语境下,由于国族与自我的矛盾,其个体丧失了一致性,其灵与肉分裂且无法再聚合。灵与肉的)中突这一主调,在不同的作家那里,产生了不同的变奏,由于其不同的变奏,使得创造社同人最终走向了分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创造社主要成员前后期社会思想、文学主张、特别是充满强烈个性色彩的审美趋向的转变与不变着眼,揭示了一个文学社团在急剧动荡的中国现代社会思潮挟裹下执着地追求创造精神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表面上来自西方文化的启示,实际上其中的分子基因更多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作家要有超越意识。这是由文学创作活动的性质和文学作用于社会人生的特点决定的。超越意识,是作品创新的前提,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在时代氛围中,锻铸作家艺术个性,表达作家艺术追求的行为指向。文学发展的历史,正是作家在这种超越意识中,营造着既不与前人重复,也不与同代人雷同的艺术天地的历史。学习和赞美文学大师,但绝不模仿他们。这样,文学作为艺术创造的品格便会越来越加强,文学的更大发展和突破便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7.
以郭沫若等为代表的创造社同人是典型的现代流浪型知识分子。他们始终自居于边缘的位置,以自身的才华审视抨击既有的一切,是既定秩序的扰乱者,新话语空间的开辟者。创造社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现代流浪型知识分子被规训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8.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作家对浪漫主义从引入、运用、提倡,到激烈否定、贬斥,转向"革命文学",这一突兀的"转变"留给文学史研究者以极大的困惑.本文从传统文化心理出发,结合时代语境、现实需要、外来浪漫思潮的本质定性,论证创造社同仁的转向是在实用理性潜隐性支配下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歧异和变构,其"转向"已包含在历史的"预设"之中.  相似文献   

10.
论浙东乡土作家的文化意识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作家群体,二十年代浙东乡土作家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他们都先后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受过外来的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并最终都以信奉马克思主义为归宿。在文学上,他们则呈现了一种开放的多维取向。在主要信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同时,也不排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而他们作品所表现的浙东人顽强抗争的思想则承传了浙东先贤刚强气节、爱国为怀的品德及越文化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他们文化意识的特点是激进性、多元复合性和相对的浮浅性。  相似文献   

11.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曾经激荡起数代人的理想,至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他始终关注普通百姓,具有强烈的而独特的平民意识,并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指引.路遥的这种平民意识有其自身形成过程和特点,同他的作品、人格、精神气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针对路遥的平民意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时间观和价值观,线性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时间观而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现代作家对线性时间意识的接受与不接受(包括存疑态度)的二元划分出发,探讨线性时间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品格和美学理想的形成和塑造存在着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已经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而将对当代文学继续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前人一直关注对创造社诗歌美学的研究,却忽视了创造社独特的小说美学思想。前期创造社在五个方面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一、提倡为艺术而小说;二、高扬主体性创作原则;三、丰富了"自叙传"的审美内涵;四、开启了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方向;五、确立了接收外来文学美学思想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交响中的小城乐章--浅论现代作家的小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生存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作家,以深沉而理智的历史主义眼光审视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土地,在整体性的审美视野中生发出"小城"这一历史文化形态,并从审美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多维角度,将其上升为审美本体和哲学本体,从而探索出现代作家博大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造就了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导致了女性的物化和异化。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批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张扬自我。这是人的发现阶段。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走向革命的女性在广泛参与革命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日趋丧失性别意识而成为中性化的人。性别异化在文革中发展到了极至。文革结束以来,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全面复苏,她们在完成了对五四精神回归的起点上起步,加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她们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创造社文学世界的文化生成形态。第一,创造社早期文学观对大正时期日本化了的多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创造性接受;第二,创造社成立之后对"打架"态势的选择;第三,"打架"态势对创造社文学观的挤压、变形,最终使其文学观发生分裂,并对其文学创作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编辑实践对创造社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促进了创造社的诞生;藉刊物的舆论导向,向既存的“为人生的艺术”发起攻击,通过论战,在文坛上竖起了自己的旗帜;在编辑活动中,有意拓展作者群,为创造社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把握创造社编辑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就美学风貌而言,创造社小说无论是理想的追求、情感表现的内容,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艺术想象的方式,都更多地呈现出感伤的特征,而与西方的浪漫艺术有别.感伤是其精神的标志,也是那一时代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9.
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至今仍然由国家来包养作家,这实在是改革中的一个误区。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应采用新的方式来培养作家,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培育和激发他们持久的生存力和勃发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