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整个文学批评凸显边缘和失语的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更是处于弱势状态。在各种话语争鸣之中,无论是本民族自身的文学批评还是汉族学者对民族文学的批评,都因没有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书写特征、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和历史定位而存在批评的软弱无力状况,既不能科学剖析问题也无法给予文学创作以有益指导。调整批评姿态、转换批评方法、更新理论资源,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较少地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实.而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文化存在放到历史哲学的基础层次上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说明少数民族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趋向,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人类精神哲学的思考上,从而建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生产与建构方式,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全球化多元文化时期引起极大关注,特别是随着民族问题的日益彰显,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亟待向纵深处推进。诸多的病象及其症结制约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各种不满或指责之声日盛,"反思"、"突围"、"重构"等呼声不绝于屡,但对于"怎样反思"、"如何重构"等问题尚缺乏必要审视。以"现象研究"为基础,创新批评方法,对外凸显批评的"中华性",对内彰显批评的"民族性",创新本土化批评理论,应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4.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叙事主题往往是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探究和发掘的是: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中,市场条件下和消费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有关经济、生存、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想象来完成对自己本民族发展的自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共同体发展想象实际上是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整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度变迁与全面转型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新思潮的深刻影响下 ,不论是文学审美旨趣、文化价值观、艺术精神境界 ,还是文艺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话语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向。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确立及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精神指向、时代文化特性等层面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及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的不同层次分析,认为目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宗教意识的价值定位及阐释应注意宗教意识下的民族现代化、文化认同及超越等问题.文学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研究必须要同现代性的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中宗教意识的原始性和神圣价值是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简单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是族性文化概念内部层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这些细微的区别中,批评者采用什么样的批评角度,运用哪种值得利用的差异性概念来完成自己的批评目的,其观念和意图十分明显。对族性文化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甄别,就有可能对其文学中的民族主义倾向误读,会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由于依附、沉溺于民族主义的偏见和迷信,而始终在一个混杂、错位的境地徘徊。  相似文献   

8.
批评的"接地性"问题,是针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空泛化这一话语症候而提出的。民族文学批评空泛化主要表现为:一、理论与文学文本的错位;二、文学批评的泛文化性与文学审美特性的错位。现象批评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接地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重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前提或基础,避免使这一本土话语流于纯粹的公式化或口号化,亦契合"理论之后"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逐步在民族独立、团结、平等总原则下,承认少数民族文化,并真心帮扶少数民族发展自己语言、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充分体现和保障了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利益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个民族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既不能回避 ,亦不能否定。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项经济、社会改革而引发的心理与行为冲突 ,也势所难免。从根本上说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神圣的发展权 ,少数民族人民关注自己民族发展的心情无可指责。重视少数民族利益问题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增强少数民族自信心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边境安宁、国防稳固。广义而言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利益与各个少数民族的群体利益是相统一的 ,在这样一种基础上 ,不妨碍各个少数民族的利益群体努力争取各自民族的不同利益。但这种努力 ,往往会反映到民族关系上来。党和政府负有保障少数民族群体利益的职责 ,维持社会公平要依赖体现国家意志的强制性手段。各个民族在争取各自合法利益的同时 ,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产生的外部诱因在于复数文化观的吁请、理论范式革新的要求,民族意识的反思和合法趣味归属的追求,都是与他者打交道的学问、都是一种观念的集合、都乐于追溯民间传统等则是其产生的六个内在基础。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内在要求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论述精辟且自成体系,他们对民族属性深刻辩证的理解,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标举的立场基点。马克思、恩格斯拒绝民族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摒弃民族沙文主义与抱残守缺心态,鼓励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价值立场暧昧的普遍主义,其开放性的民族主义品格是理解与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身境遇,澄清中国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某些论争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对民族与人类解放关系的科学揭示,对于洞彻后殖民批评的悖论与危险,透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对第三世界文学暗含着的黑格尔主—奴关系的隐喻结构,具有重要学理价值。不管是后殖民批评,还是对第三世界怀有善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都不可能代替第三世界的民族完成自身的文艺批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持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目标直指传统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及父权制世界观,因而此理论批评有助于阐释文本的多重义题,尤其体现在解读反抗"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压迫,特别是性别压迫及生态危机问题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追溯美国历史源头,刻画出17世纪末美丽、野性和无序的北美新大陆。运用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时代的不同族裔人群的困惑,从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两方面阐释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一开始就被玷污以及少数族裔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程,体现了这部小说史诗般的宏大及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尝试透过文学批评理论的后现代、后殖民的概念视域,思考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作为"少数文学"与"少数论述"的可能构成要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时值愈来愈多新生世代原住民的文学书写、创作朝向网络视讯、影音及数字化空间移动,也就意味着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定义容量必须重新思考,进而探讨原住民网络数字符化的超文本书写、创作类型是否可能牵动族裔文化身份构成∕构造的增殖性、流动性、游牧性或虚拟性的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不仅呼应了时代的召唤,也是对本民族经验的执着与坚守。无论是自然的复魅和神话的回归,还是自然景观的魅力彰显,进而展现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都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实践,担当着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建构新的人文精神的使命,但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文化对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娱乐代替了审美,游戏取代了精神价值。文学批评要完成"精神守望者"的职责,必须坚守批评的精神品格,批评家必须通过加强人格修养和道德历练,保持评判的终极价值、理性的批判锋芒和永远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7.
蕴藉批评     
蕴藉批评是众多单一批评模式的综合运用,它注重整体感悟和理性思辨的结合;文本的社会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语言的学理性和形象性的结合,本文对其研究对象、性质、标准、语言特征及文本批评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界定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