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青年男女阿依特斯是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中的一束美丽的花,隶属传统的阿依特斯种类,它是阿肯阿依特斯才艺的奠基石。该文章针对哈萨克阿依特斯王胡尔曼别克和阿依特斯之母加玛丽汗俩在一次争锋相对的竞技中形成的青年男女阿依特斯文本进行取样分析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青年阿依特斯阿肯提供一个学习的精品模式,同时和广大的阿依特斯爱好者共同分享两位阿肯的阿依特斯才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哈萨克民族的阿依特斯进行了分类,并对古典阿依特斯的模式进行分析,论述了现代阿肯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典阿依特斯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古代哈萨克阿依特斯主持人的社会地位和特点、人数和素质。对现代哈萨克阿依特斯主持人的创新道路、舞台表现、人数和素质与跟以前主持人的创新和缺点进行了比较。批评现代文化在现代的不合理改变和修改。对现代主持人写诗参与辩论能力、表演及面貌、化妆特点以及在舞台上的创新和不合理的姿态做了分析。对主持人、男女婚礼主持人、电视台主持人,广播主持人的定义、区别及在现代哈萨克阿依特斯主持人的多余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与习俗阿依特斯的渊源关系,我们认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是习俗阿依特斯形成的土壤和前提,但它们始终处于你中我有、我中有你并立共存的关系之中.因此,对哈萨克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肯阿依特斯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限于保护作为遗产本身的阿肯阿依特斯,还应该保护它原有的民俗氛围,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家喻户晓的口头传统,堪称哈萨克牧人表演、育智、炼智的艺术殿堂,亦是彰显、传递游牧民社会生活、精神心灵的群体大舞台。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加剧和哈萨克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阿依特斯日趋式微、影响力逐渐弱化。回眸历史,新疆其他突厥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曾有过或至今仍残存着类似于阿依特斯式的文化事象。可以说,哈萨克阿依特斯的抢救、保护,将是对当今人类认知、享用游牧社会传统艺术与智慧的一大幸事!阿依特斯的艺术魅力在新世纪应有一个更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谈论了哈萨克弹唱艺术阿依特斯的新形式一一互联网阿依特斯,对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的阿依特斯做了比对,提出了这种新形式阿依特斯是一种保留和传承弹唱艺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生活在11—12世纪的著名诗人霍加·阿合买提·严萨维的《警言集》中的《地域与天堂的阿依特斯》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简要介绍了霍加·阿合买提·严萨维生活的时代及他的《警言集》,其中侧重研究了《警言集》的第五十集——《地域与天堂的阿依特斯》的内容、诗歌美和阿依特斯特性,尤其是作者通过对《地域与天堂的阿依特斯》的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提出11—12世纪突厥诗歌中阿依特斯也曾广为流传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生成“材质”、“族域性”、“基因”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以及个性化唱法等予以分析。旨在为创建原生态民歌区别于其他音乐种群的“族域性音乐形态模式”的理论架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本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一方面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契合,将中国诗歌文学、民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等进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本文主要从歌词、音乐语言、结构安排等方面入手,管窥中国艺术歌曲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本土性.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传统民歌是纳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贯穿于纳西族人生的各个阶段,除了表达情感、满足娱乐与审美的作用外,还具有很多实际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纳西族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正发生着重大变迁,这些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方面,对传统民歌的传承模式也有动态的影响,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纳西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相似文献   

11.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故有"音乐之乡”之称.20世纪70年代末,近千首南阳民歌被挖掘整理出来,其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童谣、叫卖调、灯歌、小调、叙事歌等.这些体裁各有其鲜明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对原生态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信多年来一直耕耘于民族声乐创作的领域,他的一些以原生态民歌为素材创作的大中型民族声乐作品,受到当今声乐界的广泛关注,除了在音乐会、大型声乐比赛中被作为常用曲目外,还被大量的编入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中,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原生态民歌的保存与发展问题,是当今音乐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对中国原生态民歌厦民间音乐的一种保存、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全面反映了历史上炎陵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内容。炎陵客家民歌在客家人近现代的革命活动、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以及建国后新民歌的创作中,其表现内容、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扬州民歌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浓浓的乡土气息,内在的人文气质和市民化的生活情趣是扬州民歌的地方特点;旋律刚柔结合,润腔与衬词衬腔的合理运用和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是扬州民歌的音乐特点;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渲染气氛和唱中夹白、形式多样是扬州民歌的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民俗学视角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苗族民歌传统音乐融相关学科与研究领域的音乐人类学理解范式和综合艺术模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簇生性地展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广泛地解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保护的维护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价值。注重回归生活文化,体现民族独特性特征,融合民族多元文化,展现人类再创造力是传统音乐“活态保护”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民间音乐的保护要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音乐活动,将其置于特定时空中,并利用区域差异性特征,采取多样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南朝时代,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中原旧曲和南方新声-吴声、西曲在共存中实现着新、旧递嬗,在此种音乐背景下,旧曲显示出“新声化”趋向。音乐的“新声化”包括曲调和体式的新变,曲辞的“新声化”主要反映为曲辞内容的艳情化。中原旧曲“新声化”在乐府史上的意义体现在:延续了中原旧曲的艺术生命力;丰富了乐府诗的创作方式;显示了音乐在乐府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戏剧、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是与湘西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从横向维度看,这些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纵向维度看,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为此,湘西民族民间音乐可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19.
在对海南黎族民歌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变化运动规律及其表现功能进行概括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旋律结构中的"调模式"进行特征化、个性化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以达到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结构形态类型、可供音乐形态描述项目的"变量"属性、其音乐学本质及其学术价值的归属与所在进行理性梳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传世的《二泉映月》二胡曲 ,内涵深刻、结构严谨、艺术新颖以及独到的演奏手法 ,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 ,我们对其旋律风格和演奏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仅可提高二胡教学与演奏的水平 ,而且对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和创造民族的新音乐文化 ,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