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括张继《枫桥夜泊》在内的数首唐诗所言之"寒山"、"寒山寺",皆为诗歌意象,而非实指。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宋人称今天寒山寺为枫桥寺或普明塔院。今天寒山寺之名虽肇端于张继夜泊之诗,而实乃定名于元明之际。寒山子"寒山无漏岩"诗所言之寒山,应是苏州虎丘。张继诗中的"寒山寺"若被理解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凌郁之《寒山寺古史新榷》断言: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寒山子、张继等所谓“寒山寺”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此论值得商榷。根据切实的证据,厘晰其间的逻辑,我们认为,现今苏州枫桥的寒山寺,就是梁代的妙利普明塔院,宋代的普明禅院、枫桥寺,唐代和元明以降的寒山寺。  相似文献   

3.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此诗一出,寺因诗传,声名远播。寒山寺,是不是因为有了一座寒山,才称为寒山寺呢?到过的人都知道,寒山寺的四近无山,连土丘也没有。《吴门表隐》(清·顾震涛撰)说:“寒山在枫桥东民家廒内,一石突出”。原来所谓寒山者,只是一块假山石而  相似文献   

4.
凌郁之《寒山寺古史新榷》断言: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寒山子、张继等所谓"寒山寺"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此论值得商榷。根据切实的证据,厘晰其间的逻辑,我们认为,现今苏州枫桥的寒山寺,就是梁代的妙利普明塔院,宋代的普明禅院、枫桥寺,唐代和元明以降的寒山寺。  相似文献   

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踩着《枫桥夜泊》的诗韵,踏入了寒山寺胜境。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佳句,使寒山寺名驰天下,蜚声海内外。如今的寒山寺,殿堂壮观,钟楼巍然。日前竣工落成的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普明宝塔”,金顶闪烁,宏伟端庄,又为这座名寺增添了新的景观。 寒山寺,建于六世纪初梁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名僧寒山与拾得曾由天台山来  相似文献   

6.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一千二百年来,传播中外,脍炙人口,是不朽之作,人们对诗的理解,也大致相同。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江西日报》,发  相似文献   

7.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长期以来传诵不绝,脍灸人口。近日,友人见告,清俞樾书张继诗时,曾说:“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两字,宋代旧籍记为“江村”。为此,笔者对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了一番考察,拾得异文、疑义四点:一、“江枫”或作“江村”;二、“枫桥”或作“封桥”;三、“愁眠”或作山名;四、“半夜钟”疑无。对此异文、疑义,笔者稽查文史资料和苏州地方志,作文逐一辨证,发表些个人意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苏州号称“东方威尼斯”,以“泽国”著名于世。正由于它临近太湖水乡,所以小桥流水横贯城闉,风光异常秀美。白居易所谓“红栏三百九十桥”,也只是约略指出这里桥多而已。即使是像白居易那样的伟大诗人,也没有咏遍苏州的桥,真正以描写枫桥而驰名千古的,却是另一位诗人张继。 我记得张继的名声,并不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低,凡是念过几天书的人,很少不会背诵《枫桥夜泊》诗的。只要一闭上双眼,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鲜明诗境,就会浮上心头,迫切希望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姑苏水乡的枫桥。  相似文献   

9.
拙著《“江枫”新解》(载《社会科学战线》82年1期)发表后,不料竟引起一场小争论。一九八三年秋,笔者在陕西师大图书馆偶而看到叶昌炽编篡的《寒山寺志》,摘记数条,以为《新解》的补证。一、诗题《枫桥夜泊》之“枫桥”,宋代以前本作封桥;诗句“江枫渔火”之“枫”字,原亦应指封桥,与枫树无涉。《苏州府志》引《豹隐纪淡》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待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  相似文献   

10.
读张继《阊门即事》施红梅因为《枫桥夜泊》,张继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张继还有一首诗也与苏州有关,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这首诗就是《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兵源缺乏,遂广征农夫...  相似文献   

11.
张继《枫桥夜泊》及其接受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艺术魅力的来龙去脉 ,具体梳理了它的意象生成史、现实影响史和诗人接受史 ,并从中抽绎出“景咏相生”、“连锁接受”这两条文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这首《枫桥夜泊》,传唱千年,这也几乎成了苏州的一张名片。苏州,中国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才子佳人汇聚。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小家碧玉"的苏州却爆发出惊人活力,坚持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先后抓住农村包产到户、浦东开发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机遇,形  相似文献   

13.
所谓模糊,即:“不分明、不清楚”。模糊语境是指上下文内在联系的朦胧的、潜含着作者审美意识和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想象追意的空间。作为译者,必须善于从这种语境中发幽掘微,再现原作的神韵与风貌,以沟通作者、译者、读者的心理,增强理解,有效交流。这种语境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歌中,譬如唐朝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  相似文献   

14.
多少年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以说是某些人“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托词,具有明显的贬义。其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话本来不错。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章法,佛门也有佛门的规矩。和尚撞钟更有讲究,如果撞不出佛门净地的特色,而与市井红尘无异,则张继《枫桥夜泊》何以能成为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之所以家喻户晓,名扬中外,并非是它的声音特别响,或者是夜半乱敲之故。其讲究在于,它必须在20分钟内均匀地敲完108下,且最后一下敲在夜半12点前不行,敲在次日零点后也不行,而是非得恰好落在午夜与凌晨相交的那一瞬间。可以说如此纯熟的撞…  相似文献   

15.
以《枫桥夜泊》知名于世的张继,其籍贯素有襄州、南阳、州三说。傅璇宗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中赞同南阳说,理由是: 独孤及与张健为同时人,又张继与皇甫冉交契至深,而独孤及则曾应皇甫冉之弟皇 甫曾之请,为皇甫冉的文集作序,独孤及对张继当有所了解。因此张继的籍贯,当从独 孤及文与《宋高僧传》,改为南阳人。  相似文献   

16.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一概音译,就会谈化译文的情味,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17.
寒山寺     
黄墙绿树、庄严幽深的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10里的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曾在此当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  相似文献   

18.
读诗词可以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使贫瘠的思想变得丰富,使平庸的人生多姿多彩,因此我喜欢读诗,更喜欢读那些带有凄清、悲凉色彩“、愁”味很浓的诗词。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知道身在他乡的游子每当想起故土,是否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呢?月亮将落而未落,这正是天将明而未明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大地沉睡,可是诗人却没有睡着。乌啼,打破了沉静,却更加显示出这早晨的冷清。满天的霜雾,深秋时节诗人却还在异乡做客,停泊枫桥,体验那河上的寂寞与冷清。江岸上,枫树依稀,隐约可见,江水朦胧,渔…  相似文献   

19.
一旅游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在中国源远流长。游记、山水诗词、名胜楹联等旅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各篇佳作经久不衰,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少人就是受到旅游文学名篇的感染和影响而激发起旅游热情,踏上旅途的。张继的《枫桥夜泊》吸引了国内外多少游客不辞千里来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又有多少人在西子湖畔吟诵苏东坡、白乐天的西湖诗句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所以说旅游活动孕育和产生了旅游文学,而旅游文学又激发和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近年来见到不少对这首诗的考证和分析文字,真可谓注家蜂起.其中关于“江枫渔火对愁眠”,究竟是什么“对”什么,就有四种不同的解释:①《唐诗三百首新注》:“江枫,江边的枫树.对愁眠,愁眠人(实是因愁而未能眠)与渔火相对.”据此,相对的是双方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