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其审美关系理论包含了生成论思想的可贵因素,把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的逻辑思路包括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并有其自身的特征。审美关系主要是情感体验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是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5.
以"情感"作为"阿里阿德涅彩线",跨越时空进入船山诗学和哲学的殿堂,从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出发,梳理船山的情感论,发现其情感论是哲学本体论、人性论向人生、向诗学的落实,是儒释道视域融合的必然结果;其解释学方法貌似矛盾,实为辩证;其情感论肯定了"詠而归"的审美情感与事功、义富义贵相连,打通了审美与生活、伦理道德的封畛,其美学意蕴与价值十分丰厚。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态,主要有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在再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客观真理的认识工具。在表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来抒发主观情感、创造理想现实的精神工具。所谓文学的象征本质,是对潜意识中的恐惧、本能冲动与个体焦虑感的抒发工具。有了这三种基本知识形态,就可以较好地把握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休谟道德理论包含多种理论倾向以致显得较为庞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暗含道义论倾向。借助孔孟儒家的道义论理论,有助于澄清休谟道义论的特征和地位。儒家伦理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道义论,它与休谟的道义论旨趣颇为接近。从二者对道德根源和仁爱动机的论述展开比较,看出二者的理论交点和分歧点,从而能够加深对二者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并澄清休谟道德理论中各种倾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库利—米德奖"是美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为杰出研究者颁发的终生成就奖。获奖者的学术成就足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前沿发展状况。文章总结了从1998年到2008年共11位获奖者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贡献,并依据这些观点所属的理论框架体系,归类介绍了期望状态论、地位特征论、地位建构论、合法性理论、情感控制论、认同论、权力依赖论和情感社会交换论等一系列已在美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最后在此基础上,发掘这些理论中蕴含的内在一致性,力求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较之先秦,最大的变化之一便是把文学批评的重心由对文学功能的探讨转向对文学自身特有艺术特征的直观感悟与深层把握,并由此进入了对文学创作中情感问题、形象性问题以及风格问题的理性阐释及审美感悟.这种批评视角转移的最大特色在于摒弃了先秦及秦汉时代学者对文学带有明显功利与致用色彩的研究方法,从而进入了完全纯粹的艺术研究之中.它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从理论层面上理解什么是文学或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1.
前一阶段出现的文学主体论,对反思以往的文学和建构新的文学观念有值得肯定的启发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文学主体性事实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品位,一味地强调主体性可能导致创作中的某种片面性。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感性存在及其审美实践的基本理论,正确认识文学的主客体关系、文学的社会本质与审美本质的关系,建构具有更高层次品位的民族文学的主体性,使之更为切合文学自身的品格特征和文学活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13.
以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为逻辑起点,把文学放到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上来考查,并充分注意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的文学性质观。然后从艺术哲学、文艺美学和语言艺术的理论视角上,论析了如何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奈何之情与六朝文学情感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何之情是在一般与官能相通的喜怒哀乐之情之外更为复杂的情感,它在起初伴随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觉醒,又因自我理性对生命规律的痛切认识而和自我密切关联。但在中古文人那里,因为玄学的渗透,这种情感融入了对人之生命整体的、终极性的反思而实现了对一己功利性情感的超越,从而具备了审美意味。这种审美情感的形成,使文学表达的空间得到有利拓展,也使文学反映人生的深度得到了保障。从此,文学的本体性特征日益明显,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融合中西古今,构筑了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基石。他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提供的奠基思想主要内容是: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只能凭借"美"得到暂时解脱;"美"存在于超功利的事物形式和主体心境中;对象形式的不同特点引起不同的快感反应,产生"优美"与"壮美"的分别;"美"的形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间嗜好",其中"文学美术"是"最高尚之嗜好",这"美术"以诗歌、戏曲、小说为顶点;文学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与"想象";词曲的最高审美成就是"意境";古典小说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典型塑造描写人生悲剧的解脱之道;"美"不涉利害的"无用"之用正是它在社会中的"价值","美"因而拥有不依附于政治道德功利的、天下最神圣最尊贵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6.
心理能量文艺学是一门建立在审美生理学基础之上并从文艺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尚处于探索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重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学科特征是以心理能量为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流程论、文学功用论、文学模型论、文学经营论和作品文本例论等六个部分。心理能量文艺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为未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我们靠着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方法,建设了我们的现代文论。但这毕竟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文论、冷淡了民族传统。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大量的精华能够借鉴。从钟嵘"滋味"说可以去理解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理论,从司空图"韵味"说可看文学风格理论,可以从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的平淡有味论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张戒"意味"说能够让我们去认识生活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南帆认为文学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本质,文学研究——无论是文学的定位、文学意义的诠释还是文学史的写作等,必须回到文学内部与外部多重文化关系的互动之中进行考察。"关系主义"重视将历时转化至共时的平面上予以考察,致力于揭示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关系主义"认为没有了总体论的乌托邦之后,诸种关系的博弈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学理论家茅坤的风神论为中国古典散文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审美批评范式,它突出了对情感、生命意识、人的主体精神的重视,真正能从审美角度认识中国古典散文的美。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现代性由纯粹的内容或形式问题转换为基于现代情感的审美问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反思和研判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在与古典审美理性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学主体情感、文学客体情感和文学本体三要素的现代审美理性框架,以此为指针系统考察和论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古典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美学质素多元并存的复杂性质,着重分析了现代审美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的地位和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