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姓氏特别是汉族姓氏的研究,是探索民族和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涉及鲍姓的研究寥寥无几。其中《史记》关于鲍姓记载有误之处,有些前人虽已更正,但有关齐国鲍姓灭族事件却无人更正。本文拟就鲍姓的起源、迁徙流布及齐国鲍姓命运等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
太昊伏羲氏源流考辨范三畏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而炎、黄之前,还可远溯到太昊伏羲,只是关于这位先祖的身世,我们所知,实在有限。从虎到龙的嬗变综合古籍记载,“太昊”亦作“太”、“大”等;“伏羲”氏别写尤多,如“包”、“虑(戏)”等;又言伏羲姓,其制“以...  相似文献   

3.
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棫《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也是他的开创,并被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了"古音"概念,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改进了考订古音的方法。陈第古音学在杨慎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大的突破:完全抛弃了"叶音说",注重阐明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采用穷举法等。至此,明代学术,在古音学方面,完成了同清代朴学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戴良别集版本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良别集一名《九灵山房集》,一名《九灵山房遗稿》。《九灵山房集》今存单行本有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三十七年重刻本等,丛刊本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金华丛书》本等。《九灵山房遗稿》单行本有清同治十二年重刻本,丛刊本有《金华丛书》本等。戴良别集诸多版本其实一个来源,即明正统十年原刻本,其余各本皆由此出。  相似文献   

5.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它贯穿于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文章试从“风骨”源流的演变来说明从品评人物的“风骨”范畴到书画理论上的“风骨”范畴 ,再到文学理论上的“风骨”范畴的过程特点。  相似文献   

6.
《琴操》撰者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曲解题专著,多数解题附有歌辞,汉代的琴曲歌辞主要依靠此书留存至今,因此对汉乐府琴曲歌辞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关于《琴操》撰者,历来众说纷纭,这无疑会对歌辞年代及价值的认定产生负面影响。就《琴操》撰者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最终认定《琴操》为蔡邕所撰。  相似文献   

7.
《逸周书》是一种很重要的古书,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书在《汉书·艺文志》已有著录,作《周书》七十一篇,言系“周史记”,列于《尚书》诸家之后。颜师古注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许慎《说文》引用则称之为《逸周书》。凡此都可说明,当时学者认为此书与《尚书》有某种关系。虽然如此,《逸周书》的地位在过去历史上究竟不能同《尚书》并论,直至清末《书目答问》列之于古史类,反不如《汉志》之在《六艺略》。历代研究注释此书的也不多,于晋孔晁注后,惟有《王会》一篇多有学者讨论,书中其他部分几乎无人顾及。清代乾嘉学风兴起,才有卢文昭、王念孙等家陆续加以整理。道光时,朱右曾著《逸周书集训校释》,堪称集成之作。随后又有朱骏声、俞樾、孙诒让,以至刘师  相似文献   

8.
我校文博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黄怀信同志,积4年心血写就的《逸周书源流考辨》一书,今年年初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逸周书》是一部极堪珍贵的历史文献。共10卷,71篇,亦称“周书”、“汲冢周书”、“周志”、“周史记”。该书内容丰富,记载了商周交替之际及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军事、宗教礼仪、道德修养以及天文、历法、时令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西周和商周之际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逸周书》的上述有用价值,有的已被发现利用,而多数则闲置至今,未被发现,更未被充分利用。其原因主要是书之源流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即成书确切年代和性质、各篇内容始终没有定论。《逸周书》源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书的不同名称各产生于何时?诸史《志》所著书的面貌有何不同、来源如何?汲冢是否出有《周书》,若出,其书与今书有无关系?今传本为何时、何人编定?篇名  相似文献   

9.
10.
《说文解字》所收之“瓠”在上古本为瓠瓜的类属名,得名于“囫囵、浑然一体”;“匏”当为瓠的一个变种,得名于“包裹、包藏”义。在文献中,“瓠”也可特指“匏”,但并非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二者完全等同。大约唐代时,“瓠”才开始专表今天所谓的“瓠子”这一品种。“瓢”为用剖开的匏做成的盛舀容器,并非指葫芦。  相似文献   

11.
“通人”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降及秦汉,尤其是两汉时期,“通人”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人”群体崛起并成为这一时期士阶层的重要代表,对士风、文风的转变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考察两汉“通人”内涵的流变,可以发现西汉时期“通人”的内涵比较驳杂,其思想渊源来自于儒家、道家、杂家,还未进入一个系统整合的状态.两汉之际,博通古今,打破流俗,挣脱神学羁绊的新的“通人”观已呼之欲出,延至东汉,这一新的“通人”意识得到加强并进一步深化,“通人”已成为士林中品评人物高下的一个重要语汇,愈来愈走向和儒生的对立,进而演绎为汉季的“清通”之风,直接导引了魏晋之风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中国图书?中国图书始于何时? 何谓中国图书,刘国钧先生原著、郑如斯先生订补的《中国书史简编》中,载有如下论断:“如果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下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作物。”刘先生的这一名著,曾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年先后两次被松见弘道教授译往日本,在彼国颇有影响。依据上述论断,刘先生认为“初期的中国书”最早就是“甲骨文、青铜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和古代房屋建筑规律,运用倒推法,正确判断汉乐府《战城南》中的歧解字"梁"、"南"、"何"、"北"、"君"、"思"、"良臣"、"子",得出诗的主旨是:伤悼阵亡将士,讽刺国君不遵守客观规律,肆意发动战争,草菅人命。而运用溯源逐流的方法也能更明确《战城南》在诗歌史上的意义:一是开创了后代诗歌中《战城南》的乐府类目。二是控诉战争、将矛头直指统治者的批判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诗。三是雄壮豪放的风格对后代《战城南》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的文章生前几乎为"后七子"所掩,而死后由钱谦益发扬精神,极力提倡,始为时人注意。但其作品之流传颇历波折,经过归氏数代人承前启后的不懈努力,于康熙十二年才雕竣流传。在此过程中,钱谦益与归庄为功甚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5.
"因声求气"理论主要提出者是刘大櫆,它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理论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车师(姑师)是汉文史籍对突厥语OБUZ(乌护,乌古斯)一词的音译,应读作gūsī/gūzī。OБUZ的本意为“初乳”,鸟孙国为其源头。该部族的得名及其狼图腾文化的形成,与汉代乌孙首领猎骄靡婴幼时为狼所哺养的神奇经历密切相关。其后,进而演变为包含有24个部落的部族名称。其中分布在东部天山地区的8个部落后以“滑”“八滑”“滑国”“八部”或“高车”等名见诸于史籍,民众则以OБUZ的略音便译形式“滑”或“车”为姓。乌古斯属蒙古人种,是部落及人口最多的一个突厥语部族,也是构成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主体部族。  相似文献   

17.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18.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19.
杨匏安是五四时期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经历过生活的窘迫,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也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等职务,薪俸优厚。但杨匏安将薪水绝大多数上交党组织,自己毫无积蓄。杨匏安牺牲后,有两个子女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通过挖掘杨匏安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事迹,为当今廉洁教育提供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20.
古今研究《诗经》者,公认为《匏有苦叶》与婚姻爱情有关。例如《诗序》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毛传》、《郑笺》、《孔疏》认为这是讽刺卫宣公和宣姜(或夷姜)的诗。朱熹《诗集传》说“此刺淫乱之诗”,只是改“刺宣公”为泛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匏有苦叶》是“刺世礼义撕灭也”,也是从婚姻方面解说的。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虽然说这是“邶人刺管权之诗”,但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