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却"的语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对"却"进行了多方位,多侧面的考察.对"却"所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并概括出其在更大语言环境下的关系语义格式,在这种语义格下,"却"有两种形式的转折,一是条件转折,一是对待转折.意在尝试新方法、解决疑难问题,以推动汉语虚词乃至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古代汉语虚词虽然数目并不算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复音虚词和虚词固定结构,大约也就七八百个,其中经常用到的实际仅有四五百个。比起浩如烟海的实词,虚词数量是极其有限了。就这几百个虚词和固定结构,使用却很经常很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汉语中,"却"字的虚词用法灵活多样,通过对近代汉语代表性作品的调查,希望对廓清近代汉语中的"却"字虚词用法的全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英汉成语比较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成语的分类比较迄今尚较少为人问津。本文拟从语法词汇、修辞角度和成语来源对英汉成语进行分类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一、按语法词汇分类1.虚词汉语成语一般为四字格,使用了大量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感叹同等。它们在成语中的作用是连接其它词汇.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若删去虚词,不仅达不到四字格式,模糊了成语的结构关系,还会失去一定的修辞色彩。如: 依然故我长此以往相敬如宾唉声叹气侃侃而谈一哄而散无源之水呜呼哀哉悔之晚矣步步为营呆若木鸡学以致用虚词用得较普遍.这是汉语成语的词汇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汉语虚字拼音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虚字 (词 )由实词虚化而来 ,是表达语法意义的 ,属形式范畴。可是虚词由实词借用而来的字形 ,不但不能反映出虚词的语法意义 ,反而常常因原有的实词义而对其语法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这不但对阅读形成障碍 ,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合理使用 ,对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 ,汉语虚词应当拼音化。文章同时试拟了一个汉语虚词拼音辅助文字草案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代词的教学长期以来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原因在于照搬了实词的教学方法.代词就其本质特征来说,处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过渡地带,它的使用明显带有虚词的特点,因而必须借鉴虚词教学的手段: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代词的虚用用法,包括无义代词、任指代词、虚指代词,难点为这些代词使用的固定格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模拟语境法、比较法、列举法、改错法、造句法等.  相似文献   

10.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乃是表述语法意义与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虚词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是大家公认的。然而,中学语文虚词教学,特别是现代汉语虚词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学语文虚词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利用语境,讲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比较,辨析虚词的意义与用法;(3)点链结合,引导学生在知识系统中掌握虚词;(4)知用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文应用中掌握虚词。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判断句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古代汉语判断句进行了系统梳理:"者""也"相呼应表示判断,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名词性谓语前的副词起加强语气或修饰的作用;作为判断词的"是",是由指示代词的"是"转化来的;"为"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演变出表示判断的用法。此外,文章还对"是"、"为"表示判断的用法与其它用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词典,在释义上除了采用形训和义训的训诂方法外,也用了大量的声训。从行文的形式和被释字与用来声训的字的形体联系对《说文》声训进行分类考察,进而探讨《说文解字》声训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一般情况下,“敢”和“能”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强调主观上的积极性,后者着眼于客观上的可能性。但是,在古代文献上,有些“敢”字却不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客观上的可能性,意义和用法与“能”字相当。“敢”字的这种用法不见于迄今为止出版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故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的"这个字。尽管是同一个字,但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其性质及其作用是大不一样的。汉语中的"的"使用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或许是被重复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日语中的"的"则更多地在某些抽象的科学领域里使用频繁,并且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因此,从事汉日两种语言翻译时,明确其各自的用法及不同点,是做好翻译工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了文学类别、文本体裁、篇章体制和文学风貌等范畴。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四个范畴中,前三者是一个逐级层降的等级关系:文类是文体的宏观范畴,体裁相对于文类来讲是文体的微观范畴,但是相对于篇体来讲又是文体的宏观范畴。"风格"则是前三者在不同层级的审美精神体现,而"类→体→篇"和它们各自的风格都是文体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虚词作为表达古汉语语法的手段之一,正确解释引例中的每个实词的词义,这有助于我们对虚词的进一步掌握。本文针对《古汉语虚词通释》引例释义中值得商榷之处进行了探讨,并归结造成错误释义的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36处客家话系统性语料的穷尽考察为基础,讨论客家话古日母字的今读,并进一步构拟客家话古日母的原始形式,最后对切韵日母的音值和北方方言日母的音变历程做一些讨论,指出粤语、客家话晚近发生的日母弱化音变正是北方方言曾经发生的音变。  相似文献   

19.
日语也使用汉字,日语和汉语中有一些相互借用的词。"运营"这个词在日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从词典中有无"运营"词条入手,搞清其出现的大概时间,通过中文报纸上出现的有关"运营"的词例,观察其词义的变化。透过"运营"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大概时间及其词义变化,就汉语"运营"一词是否日语借词及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惟一"是一个区别词,其用法并不具有单一性,有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一般情况下,"惟一"与"-X"搭配使用,不合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